《灰阑记》


[挂玉钩]则这个有痛热亲娘怎下得?(带云)爷爷,你试觑波!(唱)孩儿也这臂膊似麻稭细(1)。他是个无情分尧婆管甚的(2)!你可怎生来参不透其中意(3)?他使着侥幸心,咱受着腌臜气(4)。不争俺两硬相夺(5),使孩儿损骨伤肌。

第四折(选)

李行道

(要我用力与她争拉孩子的手)我这个知痛知痒的亲娘怎么下得了手?(爷爷,你试看吧!)孩子的臂膀只有芝麻秸秆般粗细。她是个没有感情的假母,不管孩子的死活,因而下得了狠心拼命拉扯。你是大名鼎鼎的包青天,怎么也悟不出、看不透其中的道理?她存的是侥幸心,为能夺得家产,不顾孩子性命;我受的是窝囊气,明明是亲生母,有理说不清。倘若是俺二人硬抢强夺,必然会使孩子损骨伤肌,因此,我忍痛割舍,含泪放弃。

《灰阑记》写妓女出身的张海棠嫁给马均卿为妾,生下一子。马妻毒死其夫,反诬海棠下毒,并冒认海堂之子寿郎为己子,以图独占家财。第四折为戏之高潮。在开封府公堂上,包公用石灰在阶下画了个圈儿(即“灰阑”),让寿郎站于其中,然后叫海棠和马妻从两边用力拉,说谁把孩子拉出圈儿,谁即为其亲娘。一连拉了三次,寿郎都被马妻拉出圈外,包公责问海棠为何次次都不用力拉,海棠即唱出了这支动人的曲子,表现了母亲不忍拉断儿子胳膊的慈爱之心。全曲几乎全是当时流行的白话口语,一开始,用反诘的语句,就将自己的心与马妻的心进行对比,不是亲娘不知(不管)孩子的痛,这一驳十分有力。接着一句,顺便指责包拯,怎么也不懂这简单的道理。下面两句,以排比的句式,进一步叙述两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既概括,又有更深的内涵。此曲多用口语,似乎能听到张海棠说话的口吻。而曲中比喻也十分生动,如将孩子的胳膊,比成又细又脆的芝麻秸秆,说明不敢用力硬拉,非常形象、恰当,而富于泥土气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