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李白在二十五岁前后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历程。计划要“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先由巴渝出三峡,游洞庭,而后入襄汉,登庐山,东至金陵、扬州、进而游越中,泛剡溪,览会稽。整个游程是充满浪漫和艰险的。《横江词》便是他对游至横江时情景的描绘。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南,自古即称要津,当然也是李白此行必欲经过的渡口。
《横江词》六首似乎只是在写两个字:江上风波之“恶”以及由此引出的“愁”。这一首就是集中表现前者的。“人道横江好”,看来诗人对横江是早有耳闻,久已在意了,当然这种“在意”并非仅仅是由于听了“人道”,但关于横江一定是有着许多传说或记载的,而这些又一定是可以引起诗人兴趣和关注的。否则,“人”也不会去“道”,诗人对那些“人道”也不会特别留心。相反,诗人可能就是一路打听着向横江而来的。据说:东汉建安初年,孙策自寿春经略江东,扬州刺史列繇派樊能、於縻二将屯兵于横江浦,后被孙策击破;隋朝大将韩擒虎平陈时,据说也是从这儿渡江的。但传说和记载毕竟只是传说记载而已,而且都是关于横江“好”的传说记载,横江究竟怎样,只有当诗人亲自抵达,目睹一切而后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事实是他得到的竟是和传说完全相反的印象,“侬道横江恶,”一“好”一“恶”不只是个对事物的判断问题,它意味着诗人长期以来对横江的美好印象和期待,这时已被眼前的现实打个粉碎,必然会引起内心情绪的变化。同时由“好”一下陷入“恶”,也更能体现这个“恶”令人感到意外,因而瞠目结舌,惊诧不已。如果直接正面写“恶”,未必能突出恶来,诗人却先向“好”上说,然后陡然一转,其“恶”便加倍强烈。言“好”是虚,写“恶”是实,一纵一擒,欲擒故纵。这样不仅为下边的写景开辟广阔天地,也为其在诗中写“愁”作出铺垫,只两句便见身手不凡了。三四两句承“恶”而下,作进一步具体描绘和渲染。“一风三日吹倒山”,极写风力之大和风时之久,自“久”而言,这里动辄便起风,风起动辄几日连吹;自“大”而言,竟能把山吹倒。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大风天里,人马舟车行进之艰难了。俗话说:“无风三尺浪”,如此大风,江上的浪又是可想而知的了,因而自然就有“白浪高於瓦官阁”一句描写了。写风其实也是写浪,而浪大则必然风强。“白浪”表明波涛汹涌之剧烈,因为只有猛烈的撞击才可能浪白如雪。而“浪高”不仅是因为风大,还由于地险,江水只有在遇到突然的阻逼时,才会怒冲而上,因此写浪急浪高同时也就暗示了地势之险。如果空言浪“高”则不得其高,而将瓦官阁引来作映衬,则愈能见出浪高。瓦官阁即瓦官寺,也叫开元阁,梁时所建,高二百四十尺。如今浪“高于”阁,其高就可想而知了。读完这四句诗,横江的风多、浪高、流急、地险便如在目前,这对於行路之人说来,的确不是件可喜的事,所以到了第二首中,诗人就变说“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了。但如果这位行人是一位有些冒险精神的诗人,这风浪就不一定全是可“恶”的了。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夸张。李白长于夸张,但并非一无凭依。陆游曾经描绘过采石矶(横江浦对岸)的情形说:(这里)“……微风辄浪作不行。刘宾客云:‘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太平府志》说:“牛渚矶(即采石矶——引者)屹然立江流之冲,水势湍急,大为舟楫之害。”可见即使在李白的时候,这里风大浪高也是可信的。这首诗另一特点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好”与“恶”是正反的对比,而“浪”与“阁”则是同向的比衬。对比的结果不仅突出了中心形象,而且透露出情绪的变化,并且造成风浪扑面的情境氛围。尽管如此,诗人的情致并不沮丧,一个“侬”(吴地人自称)不仅使全诗显得活泼轻快,而且传达出诗人轻松诙谐。读来便觉情趣横生。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