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广莫门, 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 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 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 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 发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 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 哽咽不能言。
浮云为我结, 归鸟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 安知存与亡?
慷慨穷林中, 抱膝独摧藏。
麋鹿游我前, 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 薇蕨安可食?
揽辔命徒侣, 吟啸绝岩中。
君子道微矣, 夫子故有穷。
惟昔李骞期, 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获罪, 汉武不见明。
我欲竟此曲, 此曲悲且长。
弃置勿重陈, 重陈令心伤。
刘琨
刘琨《扶风歌》,原有九首。“扶风”,郡名,治所在今陕西泾阳。刘琨借用乐府古题,创作《扶风歌》九首,今存此首。《乐府诗集》载此诗,每四句为一解,凡九解。此诗作于永嘉元年(307),作者时年三十七岁,刚被朝廷任命“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匈奴中郎将。”(《晋书》本传)刘琨要从洛阳北上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而黄河以北,许多地区已被匈奴、羯、氐等民族所统治,北中国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北上途中,刘琨向朝廷报告了所目睹的现状:“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群胡数万,周币四山,动足遇掠,开目睹寇。”刘琨招募千余人,“转斗至晋阳。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无复人色,荆棘成林,豺狼满道。”《晋书·刘琨传》,为我们留下了刘琨创作《扶风歌》最珍贵的史料,提供了理解《扶风歌》的关键。这位爱国志士自洛阳赴晋阳,前进的路上铺满了白骨、荆棘,随时随地都要消灭入侵的敌人,以及土匪寇盗。而朝廷忙于内乱,热衷争权,根本无心抗敌,对刘琨也不会有多大的支持。这位“振威将军”面对内忧外患,面对北中国破败的江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史诗式的《扶风歌》。
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带兵行军的去向,早晨从洛阳北门广莫门出发,要去丹水山(今山西高平)。“朝发”“暮宿”,是乐府诗常用句式,并非实写,这里更主要的是表示诗人的英勇气概。故接以“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二句。“繁弱”是大弓名;“龙渊”是宝剑名。左手拉弓,右手挥剑,显示了诗人披荆斩棘的不凡气概。“顾瞻”下四句,是说诗人走出洛阳广莫门,四望宫阙,自己驾着奔驰如飞的车子,在车上俯仰上下,有一种冷寞、孤独之感。肩负重任的诗人,想到前去并州的重任,见朝廷如此毫无生气,不禁“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下四句,写刘琨的军队在丹水山系马于长松,卸鞍于高山,但闻北风烈烈,涧水泠泠。“白骨蔽地”的北方,艰难的行军,刘琨军中,上下都有一种悲愤壮烈的心怀。“挥手”下四句,诗人的思绪又回到初离京城洛阳时的情景:踏上征途,挥手与京城告辞,朝廷如此无能,弄得民不聊生,使自己这次上任只觉前途茫茫,于是悲伤哽咽,压抑得无语凝咽。连浮云、归鸟也为诗人伤心,凝聚盘旋不忍离去。“去家”下四句,仍然抒写自己的悲愤:离家越远,存亡难卜,诗人在偏僻的深林中慷慨高歌,抱膝长叹,独自凄怆。“摧藏”,即“凄怆”之音转。“麋鹿”下四句极写沿途的荒凉与窘困。“资”,财货,盘缠,也包括作战急需的物资;由于西晋末年的朝廷腐败,刘琨奉命于艰难之际,得不到朝廷有力的支持,故“资粮既乏尽”,士兵光凭“薇蕨”(野菜),这怎能打仗呢?但是,以收复失地,安抚流民为己任的刘琨,并未被巨大的困难吓倒,相反“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刘琨挽住马缰,命令随从徒侣,振足精神,重新启程,在羊肠绝壁、布满荆棘和白骨的路上高歌吟啸,勇敢前进!“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穷”,刘琨自比在陈蔡绝粮、处于窘境的孔丘(见《论语·卫灵公》),认为自己的“君子”之道衰微不行,故遭遇到这样的困厄。“惟昔李骞期”等四句,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陵的典故。李陵带五千兵,遇匈奴八万兵。李陵苦战八日,兵粮俱尽,只能投降匈奴,最后连母亲、妻子、儿子都被汉武帝下令杀了。“骞”,通“愆”。“李骞期”,指李陵过期不归汉朝。他原本想暂时投降,“寄在匈奴庭”。可是“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刘琨之所以采用司马迁《报任安书》认为李陵忠信获罪的说法,隐含着他对自己前途的深深忧虑:这次北上并州晋阳,兵粮俱缺,困难重重,如何守卫好这片疆土?诚如他在给皇帝表中所说:“臣伏思此州虽云边朔,实迩皇畿,南通河内,东连司冀,北捍殊俗,西御强虏,是劲弓良马勇士精锐之所出也。”(《晋书》本传)刘琨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驱使他勇敢北上。但此行分明象当年李陵孤军深入北塞一样,凶多吉少,他为能否守住并州绞尽脑汁,所以想起了历史上的悲剧角色李陵。最后四句,诗人强忍悲痛,想结束这支《扶风歌》,觉得“此曲悲且长”。“弃置”此曲,丢它在一边,不再重述眼前的一切,因为“重陈令心伤”!从《晋书》本传看,刘琨经历了千难万险,最后还是胜利到达了晋阳,打击了敌人,安抚了流民。但最终因“屈于力弱,泣血尸立,抚慰伤痍”,只有“招集亡散”的力量,而无进攻的优势。《扶风歌》中诗人所忧虑的事,此后被现实一一应验。但是整首《扶风歌》出色描绘了北征途中山河萧条、国贫民穷的现实,抒发了刘琨勇于知难而上、愿为守边献身的爱国情怀,也深刻地揭露了朝廷腐败给爱国志士带来的巨大的悲愤。《扶风歌》虽既“悲且长”,但句句撼人肺腑,激励后人要象刘琨一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天大的困难面前,也要“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
《扶风歌》豪迈悲壮,凄戾清拔。全诗从头至尾,都弥漫悲凉的情调:前有“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中有“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结尾有“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这就是钟嵘《诗品》所说刘琨“善为凄戾之词”。但诗中的眼泪、叹息、凄怆,是一位志士英雄为崇高目的而为之,故《诗品》又说刘琨“自有清拔之气”。因而给人悲壮、刚健、向上的美感享受。其次,全诗把叙事抒情结合得很好。特别是“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这些借景抒情句,极具魅力。第三,全诗三十六句,朴素简炼,很少用典;平仄转韵,自然流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