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旄为汉将, 汗马出长城。
长城地势险, 万里与云平。
凉秋八九月, 虏骑入幽并。
飞狐白日晚, 瀚海愁云生。
羽书时断绝, 刁斗昼夜惊。
乘墉挥宝剑, 蔽日引高旌。
云屯七萃士, 鱼丽六郡兵。
胡笳关下思, 羌笛陇头鸣。
骨都先自詟, 日逐次亡精。
玉门罢斥堠, 甲第始修营。
位登万庾积, 功立百行成。
天长地自久, 人道有亏盈。
未穷激楚乐, 已见高台倾。
当令麟阁上, 千载有雄名。
虞羲
霍去病是西汉时代著名的大将,曾多次出征匈奴,取得辉煌的胜利。但他不幸只活了二十四岁。因此当后人怀念他的历史功勋时,也时常为他的早逝而惋惜。
虞羲生当南北朝对峙之际,他的怀念霍去病,作诗歌颂其功绩是很自然的。但是他的写作此诗,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据《南齐书·王融传》载,永明(483—493)末年,南齐武帝曾想北伐魏,收取中原之地,命令毛惠秀画《汉武北伐图》。当时虞羲也正在朝廷做官,可能了解此意,遂作了这首诗。此诗在《文选》中作为“咏史”一类诗歌入选,但其用意却与一般咏史诗不太一样。《文选》中“咏史”的名篇如左思《咏史诗八首》、颜延之《五君咏》、鲍照《咏史》诗等大抵是借史事以讥剌当时的现实或抒发个人心中的不平。这首《咏霍将军北伐》则是借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以激发人们的勇气,为北取中原鼓舞士气。原来南朝的统治者,开始时对中原的沦入少数民族军事首领手中还不很甘心,经常发动北伐战争,虽互有胜负,并无重大成就。自从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伐魏失败以后,南朝多数帝王已放弃了北伐的雄心,但不少人民和士大夫,仍抱着希望。齐武帝的这种企图,又一次唤起了虞羲心中的希望。这就是他所以热烈歌颂霍去病的原因。
这首诗一开头就写出了霍去病出征的原因,是因为匈奴族对汉朝进行了侵扰。“凉秋八九月”正是匈奴马肥之际,军事首领乘机进犯。于是,汉朝就派霍去病拥旄出征。不管匈奴如何猖獗,长城的地势又是多么艰险。但英勇的汉将还是奋起抗击。“乘墉挥宝剑”以下四句,极写霍去病的英姿飒爽和汉军军威之盛。“胡笳”二句是全诗的转折点。这两句虽写两种乐器之声,其实是暗喻汉兵的进军路线。与下面“骨都”二句相呼应。“胡笳”是匈奴族乐器,本来已打到长城之下,故称“关下思”。在汉军打击下,匈奴不能不向西逃窜,退向“陇头”。这两句实际上概括了霍去病几次出塞的战绩。霍去病正是从幽并一带击溃了匈奴,其后又西向拓地的。骨都是匈奴官名,日逐也是匈奴的贵族,本在西域一带,因震懼汉朝的威力,后来在宣帝时降汉。这两句是写汉兵声威与霍去病的辉煌战功。
“玉门罢斥堠”以下,写霍去病战胜以后,汉朝对他的赏赐。“甲第始经营”、“位登万庾积”等句,有一定的夸张意义。这种描写和历史上的霍去病似有些不一样。据史籍记载,汉武帝曾要求为霍去病营建住宅,但霍去病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充分显示了他的崇高品质。那么虞羲为什么要提什么“甲第”、“万庚积”呢?大约是他想借此激励当时的将领,指出为国立功,朝廷可以不吝封赏。最后写到霍去病的不幸早死,无限感慨。令人想起李白的名句:“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这对南朝人来说,这种感慨是很自然的。不过作者虽十分惋惜,却悲而能壮,以“当令麟阁上,千载有雄名”作结,显得笔力遒劲。在南朝诗中这种壮美之作是较少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