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烽火照甘泉, 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 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 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 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 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领黄沙合, 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 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 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 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 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 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 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 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 将军何处觅功名。
卢思道
这是一首歌咏边塞的七言古体诗。描写少年从军的经历与志气以及其室家之情。诗的开始八句一韵,写少年从军的经历。首二句以边警急剧大将出征提起,三、四两句点出少年从军。“烽火”、“甘泉”用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入侵,侦察骑兵至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境内)故事,以喻外敌之入侵,作为次句所言汉命将出征之起因,亦以表明少年从军乃为纾国难。汉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此“飞将”形容朝廷遣将之英勇。祁连山在今甘肃青海两省间,为汉代西边要塞。三、四两句写出从军少年。“良家子”为清白人家子弟,表明从军少年之身分,因古代常发奴隶及罪犯充军。“犀渠”为以犀牛皮制之甲。“金羁”为金饰的马络头。“犀渠玉剑”、“白马金羁”,极写从军少年武装之精贵,以显示其气概之盛。“平明”四句写军中生活,上二句写战争,下二句写军中琐事。“偃月”营名,营势作缺月偃倒之形。“右地”为重要之地,古代以右为重,故“右”有重意。“鱼丽”为阵名,士卒摆布之阵如鱼之相附连。“左贤”为匈奴的一种王号。上句写驻营,下句写攻战,或平明,或薄暮,意谓朝朝暮暮如此。“石虎”“衔箭”用汉李广故事。李广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太守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射之,矢头没入石中。汉霍去病大破匈奴,得其休屠(音储)王祭天金人,金人即用金属铸造的佛象。这两句言曾在山谷中把石当作虎而将箭射入其中,也在山上获得休屠王曾用以祭天的金人。次层四句转用仄韵,描写边塞自然景象。“无涯”二句言军事活动地域之辽阔。“朝见”二句紧接形容在其中朝夕所见,或是马前一片黄沙迷漫,或是敌酋所在龙城杀气腾腾。“领”为颈项,“马领”即马前。
“庭中奇树”以下仄韵四句及平韵八句,俱从思妇悬念中叙写出边地之情景。“庭中”二句见征人与其家室离别之久,亦见其征戍之久。从“庭中奇树”兴念,当自出征者之家室言,言“已堪攀”,则树已长大许多,继之以“征人殊未还”,于是离别之久可知。“白雪”二句乃家人于忆念时想象征人所在边地之荒寒辽阔景象。天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在古代属于荒远之境。“关山万里”四句乃进而写出家人之情思。“关山”二句乃家人坐对良辰美景而思念万里征人所产生的激情,“谁能”云云,具见急切之状。“流水”二句,更绾合两方申言生活之辛勤愁苦。“边庭”四句仍就家人情态叙写。“边庭”二句乃承上句所言征人苦寒之状,念及边地节物之异,“长风”二句乃思妇北望感到之自然景象,思妇怅望情态,宛然可见。“归雁”乃春日由南向北归去之雁。雁为候鸟,秋末自北飞南,初春即自南飞北。此“归雁”正与前隔句“春不歇”时节应合。最后四句言敌人已臣服,无事辛苦从军。前二句言从军引程之远,辛苦自不待言。后二句言敌酋已来朝见天子,将军已无由觅取功名。“单于渭桥”用汉宣帝时故事。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匈奴单于来朝,及其群臣迎拜汉天子于渭桥下。此用以喻言敌酋之降服。观结末四句所写,则本篇乃咏其古人从军之事,前二句言古从军者之远行辛苦,而今已无边患,即将军亦无由觅取边功。言外颇欣幸于己之遭逢盛时,可免昔人从军之苦。
本篇首由边警写起,继之以良家少年积极应命随将出征,其间所写征人虽历辛苦之军戎生活,及青闺之虽经久别悬念,而俱无所怨恨,从而体现出人民乃心于国之义理。而“将军何处觅功名”,亦反映出当时外患消弭之强盛国势。边塞歌咏由来久远,而行之七言古体,歌咏得如此内容丰富,格调苍劲,尚为仅见。七古自梁陈逐渐发展,篇法多所变化,由参差趋向整齐,形成一种后来所谓的初唐格调,即四句换韵,平仄相间。本篇章法,看似参差,但细绎之,首出八句平韵,继以四句仄韵,再出四句平韵,继以八句仄韵,两层句数韵律,相反相合,最后以四句平韵总束之,在句数韵律上自成规范,颇具特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