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出天下兵, 蹴踏燕赵倾。
黄河饮马竭, 赤羽连天明。
太尉仗旄钺, 云骑绕彭城。
三军受号令, 千里肃雷霆。
函谷绝飞鸟, 武关拥连营。
意在斩巨鳌, 何论脍长鲸?
恨无左车略, 多愧鲁连生。
拂剑照严霜, 雕戈鬘胡缨。
愿雪会稽耻, 将期报恩荣。
半道谢病还, 无因东南征。
亚夫未见顾, 剧孟阻先行。
天夺壮士心, 长吁别吴京。
金陵遇太守, 倒屣欣逢迎。
群公咸祖饯, 四座罗朝英。
初发临沧观, 醉栖征虏亭。
旧国见秋月, 长江流寒声。
帝车信回转, 河汉复纵横。
孤凤向西海, 飞鸿辞北溟。
因之出寥廓, 挥手谢公卿。
李白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七个年头,史朝义杀死了他的父亲史思明,率兵向南骚扰。唐代名将、太尉李光弼统领百万大军,出镇临淮,抗御叛军。李白这时已从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正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听到这一消息,他异常兴奋,不顾花甲高龄和多病之身,毅然请缨从军,不料走到半路,因病折回。怀着壮志未酬的怅恨心情,李白决定到宣城一带的自然山水中去获得慰藉,在他离开金陵之际,为送行的友人崔侍御(即崔成甫)写下了这首述行言怀兼留别的名作。
全诗可分三大段落。
第一段从篇首到“何论脍长鲸”,力状“秦兵百万”的威武雄壮。“秦”为唐代朝廷所在地,故此处代指长安。“燕赵”是战国时北方的两个国家,这里代指安史叛军盘踞的北部地区。诗人意谓:朝廷发军百万,定能践踏(即蹴cù踏)荡平叛军残敌。大军所到之处,声势浩荡,在黄河饮马,可令河水枯竭,摆开阵势,红色的旗帜接地连天,光明灿烂。太尉李光弼手执旄钺(máo yuè,指帅旗和兵器),统领三军,云集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治军有方,号令严明,在他的指挥下,千里兵营,整肃严密,从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境内)到武关(在今陕西商县境内),连飞鸟也难以进入。其所以如此,“意在斩巨鳌,何论脍长鲸!”巨鳌(áo)即大鳖,这里比喻叛军首脑;“脍(kuài)”是将肉细切的意思;长鲸指史朝义。这里,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充满信心地指出:此次出征必获全胜,别说一个小小的史朝义,就连叛军首脑和全部残敌,也将被彻底消灭。
第二段从“恨无左车略”到“长吁别吴京”,着重表述诗人的志愿、行踪和长恨的情怀。左车即李左车,秦末赵国谋士,韩信曾用他的计谋攻占燕、赵等地。鲁连生即鲁仲连,战国后期的义侠之士。诗人在此提出这两位古人,并冠以“恨无”、“多愧”字样,实际上正是表明自己要以他们为楷模的。下面两句只用简笔勾勒,一幅生动的自画像即已跃然纸面:诗人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挥舞着如霜似雪的锋利宝剑,寒光闪闪,高擎着雕绘精美的枪戟,戟头上那粗大的彩缨(即鬘mán胡缨)迎风飘拂。看了这景象,谁能不为诗人那英武豪雄的气魄和拳拳爱国之心所震动?是的,安史叛军进犯中原,攻陷长安,使得血流遍野,生灵涂炭,朝廷君臣所蒙受的耻辱,就如同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最后退居会稽山上向吴请降所受的耻辱一样,因而,诗人立志要雪此奇耻大辱,并希望杀敌立功,报效朝廷。然而,“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真是天不作美,诗人疾病缠身,不得已半道折回,从此失去了这次讨贼报国的时机,这怎能不使他感到遗憾呢?不仅如此,他积极请缨参战,“冀申一割之用”,到头来却连太尉李光弼的面也没见到,一颗义侠之心无从显露,当此之际,他又怎能不倍加怅恨呢?这里,诗人用汉代名将周亚夫比李光弼,用汉代侠士剧孟自况,将满腹委屈和失望通过“未见顾”、“阻先行”六字表露无遗。至此,诗情急转直下,由激昂豪迈一变而为沉郁悲壮,而“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二句,则将此沉郁悲壮推至顶点。我们知道,李白的一颗用世之心是雄豪无比的,他在《玉壶吟》中曾慷慨高唱:“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以这样一种激切奋发的心性,而遭遇到如此客观阻碍,不能不使他仰首长空,慨然兴叹,带着巨大的失望离开这曾是古吴国都城的金陵。
第三段从“金陵遇太守”到结束,描写诗人离别时的情形。“太守”即崔成甫,照应诗题;“倒屣(xǐ,鞋子)”用东汉蔡听到王粲来访,因急于出迎而将鞋子倒穿的典故,比喻崔成甫对自己的热情迎送;“祖饯”是设宴送行的意思。这里,诗人满怀感激之情,形象地表现了金陵友人从“太守”到“群公”为自己送行的热烈场面。然后,他宕开一笔,转写“初发”时的景况。临沧观即金陵新亭,又名劳劳亭,是古代送别的地方;征虏亭为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诗人离别了送行的友人后,从临沧观启程上路,栖息于征虏亭,一个“醉”字,既承接上文,表明在“群公咸祖饯”时诗人已喝了不少的酒,又暗自为下文渲染气氛,使诗人眼中的景物别具一种迷离凄清气象。这时已是夜间了,仰头而望,但见“旧国(旧时都城,指金陵)”上空高悬一轮皎洁的秋月,侧耳倾听,惟闻滚滚长江那已颇有寒意的水流之声。在天空北部,北斗星(即帝车)确实在有规律地运转,已经到了秋季的方位;再看那银河,群星密集,纵横交错,明光灿烂,好象在挽留远行的诗人。是呵,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夜晚,诗人独自远行,将要离开这片自己曾经留恋过的土地,离开那些古道热肠的明友,他心中该是一种什么况味呵!仔细想来,他不正象那飘摇在茫茫大海(即西海、北溟)上空的“孤凤”和“飞鸿”么?然而,他还是要走,他那颗时时骚动无法随遇而安的灵魂在催迫着他走。“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这是何等阔大的境界!如果说,诗情在此之前主要表现为因留恋而产生的感伤,那么,这结尾两句便一变感伤而为苍凉,苍凉之中又自有一种雄浑在。茫茫夜空,寥廓无垠,挥手长辞,即此远征!这情形,这气魄,似乎只有在李太自身上才能展现出来。
这首诗构思巧妙,结构严整,既明白晓畅,又沉郁跌宕,且诗情抑扬多变,境界阔大高远,不仅突出展露了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枕,而且真切地表现了他那因失望、怅恨而引发的内在心理的复杂活动。令人读来,于奔放中见气势,于沉重中觉骨力,于苍凉雄浑中悟至味。诗而至此,堪称观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