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诸将收山东, 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 胡危命在破竹中。
只残邺城不日得, 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 回纥馁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 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 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 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 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 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 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 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驾通宵凤辇备, 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 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 时来不得夸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 幕下复用张子房。
张公一生江海客, 身长九尺须眉苍。
征起适遇风云会, 扶颠始知筹策良。
青袍白马更何有, 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 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致白环, 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 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 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 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 净洗甲兵长不用!
杜甫
乾元元年(758),安史叛军首领安庆绪据守邺城(今河南安阳)。是年九月,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位节度使步骑二十万围攻邺城;十月,郭子仪从杏园渡黄河,破安庆绪,攻克卫州(今河南汲县);十一月,崔光远又攻克魏州(今河北大名),其余各处亦多有捷报。这首诗即是在这种“捷书夜报清昼同”,“只残邺城不日得”的形势下写成的。
这是一首内容异常丰富的诗篇。诗人以围攻邺城,胜利在望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为背景,全方位地展示了帝王将相,诗人墨客,征夫思妇,平民百姓等不同阶层的人物,评说他们的功过,表达他们的愿望,从而抒发诗人自己的爱国忧国之情,堪称“诗史”。全诗可分四层读。开头十二句为第一层,从大处落墨,概述总的战势;“成王功大”十二句为第二层,备赞诸将“整顿乾坤”之功;“攀龙附风”十二句为第三层,称颂众相“扶颠”“筹策”;最后十二句为第四层,抒发举国上下“净洗甲兵长不用”的愿望,层次脉络十分清楚。诗的内容既如此丰富,我们应怎样去把握它呢?浦起龙谓此诗充满“忻喜愿望之词”(《读杜心解》卷二之一),的确如此。由于前一年两京的收复,此时邺城的围攻,安庆绪的穷困,人们对形势十分乐观,诗人也不例外,因而这首诗饱含喜悦之情,仅含“喜”字的诗句就有两处:一曰“已喜皇威清海岱”,一曰“后汉今周喜再昌”。而且,从头至尾,无论是“胡危命在破竹中”的断言,还是“东走无复忆鲈鱼”的展望;无论是“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的祝福,还是“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的劝告,都是诗人内心喜悦之情难抑的写照。然而,邺城毕竟还没有攻下,此时还不能“净洗甲兵”。不难发现,除了喜悦之外,诗人抒发得更多的还是他的“愿望”。这种“愿望”,对于帝王将相而言,就是“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的升平气象;对于诗人墨客而言,就是能够不再忧国忧民,而衷心高歌天下太平(“隐士休歌”二句);对于征夫思妇而言,就是团聚在一起,不再因战乱分离(“淇上健儿”二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是布谷催春,丰收在望(“田家望望”二句)。这一切的一切,归结成一个愿望,就是平定叛乱,天下太平,“净洗甲兵长不用”。因而浦起龙谓全诗充满“愿望之词”。同时,由于战势令人欣慰,这些愿望中又饱含着难抑的喜悦。但是,仅仅停留在“忻喜”和“愿望”两个层次上理解这首诗是很不够的。这首诗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所抒发的喜悦,它所表达的愿望背后的忧虑。诗人的喜悦和愿望,仅仅是他的爱国之心在令人乐观的形势下情不自禁的流露,他并没有被这种形势冲昏头脑;相反,他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隐患。诗人的种种忧虑,在诗中都有含蓄而实在的表露。一是忧诸军无帅。“独任朔方无限功”。朔方指郭子仪,时为朔方军节度使。当时九节度兵围邺城,却不设统帅,而令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致使诸节度使不能统一指挥,反而相互牵制,贻误战机。诗人看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故特别提出“独任”二字,希望郭子仪统领诸帅,以免相互牵制之失。后来九节度使兵溃邺城,这是一个重要原因,说明诗人决非杞人忧天。二是忧引狼入室。至德二年(757)两京收复后,回纥王子叶护回国取马助战,次年八月派骁骑三千助讨安庆绪,唐王朝让他们住在京师(“京师皆骑汗血马”),给以优厚待遇(“回纥馁肉葡萄宫”)。作者用“皆骑”、“馁肉”等字,显然对此不以为然,只是说得比较含蓄而已。三忧肃宗封爵太滥:“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李辅国等一伙官僚,靠着当初在灵武拥戴肃宗之功,回京后气势嚣张,肃宗对他们加官进爵,滥加封赏。可见诗人的忧虑是多方面的,不仅忧将相,亦忧皇帝;不仅忧邺城,亦忧回纥。正是由于这些深沉凝重的忧虑,使得这首诗既不同于一般的喜气洋洋的庆功之作,也不同于歌颂太平的《河清颂》,它无形中塑造出一个为国而喜,为国而盼,为国而忧的爱国诗人形象。
这首诗突出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有风格。就这首诗而言,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如前所述,全诗从头至尾交织着喜悦、忧虑和希望,情绪十分复杂;而隐藏在喜悦和希望背后的深深忧虑,给全诗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它决定了全诗深沉抑郁的风格。其次,在夹叙夹议中多转折,也是其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就内容而言,这首诗涉及面十分广,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近至评判现实,远至瞻望未来,诗人的笔触不断变换,伸向不同的领域,自然形成一种大起大落的波澜,颇有气势。就情绪而言,始终都是喜悦、忧虑和希望相交织,起伏不平,令人回肠荡气。就表达方式而言,既有“中兴诸将收山东”这类高度概括的叙事,又有“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这类优美的抒情;既有“攀龙附凤势莫当”这样尖锐的讥刺,又有“寸地尺天皆入贡”一段太白式的夸张。因而可以说,沉郁顿挫的风格是由其内容和形式共同决定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