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驿过一驿, 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 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 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 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 自道新封侯。
前月发安西, 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 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 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 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 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 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 静夜相飕飗。
别家赖归梦, 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 不愁前路修。
岑参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诗人岑参首次从军出塞赴安西,在高仙芝幕府任职,这首诗即写于赴安西途经陇山之时。宇文判官当是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属官。这年,高仙芝被召还朝,不久又赴安西,宇文判官可能是为迎接高仙芝而东来,岑参随高仙芝赴安西在陇山途中与宇文判官相遇。于是写下这首诗。
盛唐时代是唐帝国国力强盛的时代,不少人怀有驰驱朔漠、建功边陲的理想,他们不愿“白首穷一经”,而希望在武功方面显示自我,岑参曾高唱:“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边塞一时吸引了大批志在四方的人物,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鼓舞着他们昂首阔步地奔向边庭。他们所以不辞千辛万苦,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以身许国。本篇所咏的“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写照。
此诗可分三段。“一驿过一驿”以下八句为第一段,描写赴安西途中的风霜之苦。诗人走马西行,越过一个个的驿站,驿马的奔驰如星驰电掣一般,黎明离开咸阳,当夜就到达陇山脚下,过陇山自然会想起著名的乐府诗《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所以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两句,正面描写风霸之苦。西北高原和沙漠地带常常是风沙扑面,如今人马骤急地行进,马跑得大汗淋漓,黄沙扑在马身上,与马汗粘在一起,雾露成霜,也凝结在裘衣之上。这两句诗,描写十分逼真,非亲身经历,难以道出。
“西来谁家子”以下十句为第二段,转笔写宇文判官,“西来”两句,一问一答,颇含诙谐之趣,“新封侯”指宇文判官新近获得官爵,并非真正获得侯爵,用“自道”二字,似乎表现出宇文判官不太谦逊,但殊不知这正是盛唐士子的豪迈气质,作者所以这样写,除了表现彼此的豪迈之外,也使诗歌增加了谐趣。“前月”以下四句,写宇文判官从安西东来,路上行程已近两个月,他的使命是为迎接未到任的都护高仙芝。(唐代置六大都护府,统辖边远诸国,其职权与节度使相近。)“十日过沙碛”以下六句,前两句写宇文判官过沙漠长途跋涉的辛苦,后四句表现其爱国热情,这种“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的精神,既是赞美宇文判官,也是夫子自道,兼有表现自我的爱国精神。
末八句,以眼前之景,写思乡之情,调子稍见低沉,增加了感情波澜。结尾两句,与友人共勉,对于前路的修远,彼此仍然充满信心。
此诗在艺术上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充分描写塞垣之苦,为此诗人捕捉了许多形象鲜明的镜头,如呜咽的陇头,扑在马汗上的沙尘,凝结在貂裘上的雾露,沙碛中终朝不停的大风,静静地照在关城楼头的山月,山塞的溪流与松涛之声,用这些风物,来描绘驰驱朔漠的苦辛,以及征人的归梦、离愁。所有这些可以用“塞垣苦”三字概括。诗人用塞垣之苦来衬托爱国热情,在艰难险阻之中,爱国精神更见突出。
其次,作者在表现昂扬的爱国热情的同时,并不回避负戈外戍的悲凉,作者似乎在有意渲染悲凉气氛,陇水的呜咽、静夜的松风,别家的归梦,山寨的离忧,这些低回的歌唱,的确有些凄楚,它与“万里奉王事”的精神形成一高一低的协奏曲,不仅使人感到写得真实,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情波澜,带给整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