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南朝小谢登上三山眺望金陵城写下了著名诗篇《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其中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更是流芬遗响。大诗人李白不仅以“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表示了对谢朓的思慕,且当身登三山时,还写了五律“三山望金陵”寄给殷淑。三山在今南京市附近长江沿岸,有三峰,故称三山;殷淑是李白之友,李白另有《送殷淑三首》,足见二人之友情。
李白一向推崇南朝谢朓,尝有“怀谢朓”之作,如《秋夜板桥浦汛月独酌怀谢朓》诗;常有“继谢公”之意,如“我来敬亭下,辄继谢公作”(《游敬亭寄崔侍御》)句。故登上三山首先吟出“三山怀谢朓”一语就是十分必然的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首句“灞涘望长安”,以长安代指金陵;李白诗首联下句“水澹望长安”之“长安”,借用谢诗句,也是以长安代金陵。首联所写登三山、望金陵都与当年之谢朓相同,即地即景即事自然而生的缅怀古人之情十分熨贴而浓郁。“水澹”是描绘江水恬静的样子,旧日注本此二字下均注曰“一作绿水”,变绘形态为绘色彩;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本则认为“水澹”二字必误,疑为水涘之讹”,更近谢朓诗句:二说均可通。
颔联“芜”是繁草丛生之貌;“河阳县”位今河南省孟县西,谓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次句“河阳望京县”,以河阳代指三山,李白循此。此联承首联“望长安(金陵)”,意为登上繁茂草木掩映下的三山,面对大江秋色而北望金陵。这一联中,不仅有“芜没”的“河阳”,秋日的大江,更有在这寥廓江山中引领北望的诗人形象。无论是葱茏的三山、旷远的秋江还是凝望的诗人,都隐含着深深的情意。当年小谢诉登三山望金陵寄托的是怀乡之思,李白此刻呢?联系诗题“寄殷淑”可以体味出寄托的是思友之情。在这一联,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由首联的缅怀古人而暗暗地向思念友人过渡了。
颈联“卢龙”即卢龙山,与三山同在当时的昇州,临大江,远接金陵,此处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zhī)鹊”本鸟名,南朝时金陵建有
鹊楼,此处亦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霜气冷”、“月光寒”均借助于人的感受来写景,它与上联的“秋”字相呼应,透出遥望金陵所见的一片寒凉冷寂之气。谢朓登三山望金陵所见的是白日飞甍、余霞成绮、澄江如练、春洲芬甸的美景,以美景引发思乡愁情;而李白所见却是凄凉索寞的哀景,以哀景引出孤独凄凉的思友意境。这一联表面并未明言思念友人,而思念之情浸溶于景中,显得更为深沉而浓挚。至尾联,思友之情由暗转明。“琼树”本是树的美称,喻殷淑美好的人品。此联意为自己真诚地忆念着友人,将寄诗天涯,使远离的友人得到一点友情的欢慰。在这一联中,自己的“耿耿”之情,友人的“琼树”之美,相隔“天涯”之远,寄上“一欢”之慰,把友情推向了至深至浓至切的境地。
这首诗化用了小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题,也借鉴了小谢诗首二句的句意,且同为抒写愁怀,但它却又绝不是一首仿作。小谢诗写思故乡之恋,李白诗写故友之思:二者所寄之情不同。小谢诗写春晚美景,反衬哀情;李白诗写秋夜哀景,景中有哀情,景又正衬其哀情:二者情与景关系不同;小谢诗以“泪流”、“鬒变”(黑发变色)作结,留给人凄伤之感;李白诗以“琼树”、“一欢”作结,留给人的是飘逸之态:二者风格情调又复不同。至于李白这首律诗,四联明显的起承转合关系中所包蕴的感情变化,与小谢一首五古的直叙其情,在抒情方式上更有明显的差别。由此均可见李白对前代优秀诗人的崇仰,更可见他对前代诗歌遗产的继承、借鉴与发展。
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鹊月光寒。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