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当日弃人间, 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 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 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 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 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 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 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 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 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 此时唯有泪沾衣。
熏天意气连宫掖, 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 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 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 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 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 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 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 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 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 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 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 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箫鼓向秦川, 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 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 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妓师怜尚在, 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 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 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 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珠连万斛愁, 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 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 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因关大计, 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 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
馆娃初起鸳鸯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 屟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 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 汉水东南日夜流。
吴伟业
这首歌行,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的名作。诗中所咏的人物圆圆,是直接关系到明朝政府倾覆、清朝政权建立的重要人物。诗作者藉描写圆圆的身世,以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
陈圆圆,本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苏州名妓。据清人陆次云撰《圆圆传》记载:总兵吴三桂慕圆圆名,以千金往聘,已先被崇祯帝田妃之父田畹聘走。畹曾将圆圆进崇祯帝,未被宠幸,不久便遣送回田府。以后吴三桂在田畹家见到圆圆,两情相许。时李自成起义军近逼北京,一日数警,田畹为保身家计,将圆圆赠吴三桂。时崇祯帝命吴三桂出山海关,三桂之父吴骧恐怕崇祯帝知道吴三桂携圆圆出关,对儿子不利,便留圆圆在府。不久,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李自成得圆圆(一说圆圆为李部将刘宗敏所得),并命吴骧作书招吴三桂降。三桂得父书“欣然受命矣”,及闻陈圆圆被李自成所得,大怒,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怒杀吴骧并其家人三十余口,陈圆圆以巧言得免。吴三桂入北京,复得圆圆。另据清初钮琇著《觚剩》记载:吴三桂回北京后,不知圆圆下落,旋率军追李自成部至山西绛州,其留京部属这时才搜访得圆圆,便飞马送圆圆至绛州与吴团聚。以后吴三桂受清廷封为平西王镇云南,圆圆随往,后请为女道士以终。
诗的开头八句点明吴三桂从山海关进军北京的原因是“为红颜”,也就是陈圆圆被李闯王占有,以致激起他“冲冠一怒”而出兵。起句中的“鼎湖”,典出《史记·封禅书》,谓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有龙下迎黄帝上天,后世便称其地为鼎湖。句中的鼎湖代指明崇祯帝。“弃人间”,言其已死。“痛哭”句,指吴三桂假借为崇祯帝之死而出兵,因而令所部尽都穿上素服。还饰言圆圆被人占有“非吾恋”。下句的“逆贼”是作者对李自成起义军的诬蔑。“天亡自荒宴”,谓起义军攻占北京后只顾荒淫宴乐,不为天佑而致灭亡。“电扫”句也是作者对起义军的诬蔑。“电扫”出《后汉书·吴汉传》:“电扫群孽”。“黄巾”用东汉末农民革命领袖张角的部队皆以黄巾裹头的故事;“黑山”,指东汉末在河北的农民起义军黑山军:两者都比喻李自成部。以下“哭罢”句中的“君”指崇祯帝。“亲”指被杀的吴骧全家,“相见”谓与陈圆圆见面。作者藉吴三桂从山海关出兵的缘由,从侧面点出全诗所要歌咏的人物陈圆圆,以为下文集中叙述陈圆圆的经历作先导。
以下的“相见初经”四句,说明吴三桂与陈圆圆在田畹家认识及田畹许赠圆圆经过。按《圆圆传》记载:“(圆圆)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崇祯癸未岁(1643),总兵吴三桂慕其名,赍千金往聘之,已先为田畹所得。时圆圆以不得事吴,怏怏也,而吴更甚。”可知吴三桂在未见圆圆前已对她深为仰慕。句中的“田窦”,谓汉武帝时的外戚田蚡、窦婴,都系外戚显赫一时。此处指田畹。“戚里”,汉代长安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此处指田畹府第。“箜篌伎”,乐伎。箜篌为古乐器名。“油壁车”,古代一种用油涂饰车壁的车子,多为妇女乘用,始见古乐府《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此句是说等待吴三桂派车来田家接陈圆圆去。这四句诗不仅衔接上面八句,也使诗中主角开始亮相。
以下“家本姑苏”六句简略介绍了圆圆青年时期在家乡的生活。姑苏,江苏吴县有姑苏山,过去因称吴县为姑苏,即今苏州。浣花里,成都西部有浣花溪,唐代名妓薛涛曾在溪边居住,此处借喻圆圆住所。“梦向夫差”两句,是作者假想圆圆曾梦想如西施一样受到吴王夫差宠幸享受富贵。“前身”两句则谓圆圆在现实面前幻想破灭。横塘,地名,在苏州西南,此处泛指湖塘。这六句,使诗意绵婉有致,更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圆圆的性格。虽然所描绘的情节多是诗人的虚构,并非都是事实。
以下“横塘双桨”到“教就新声”这八句,写圆圆在家乡被显贵田畹强行载走,并非所愿;随后又被田畹送入宫庭,但不受崇祯帝宠爱,最初在宫里永巷安置,以后就被遣回田家,随即学习歌唱,进而倾倒坐客。“永巷”是宫庭幽禁嫔妃或宫女处所,或嫔妃宫女住处。作者在这里用虚实相间手法,叙事有实有虚。离乡别井时,虽知“非薄命”才有这等遭遇,也难免伤感,表达了她复杂的感情。圆圆在家乡已是“声甲天下之声”的歌妓,她的歌艺并不是田家“教就”的。作者在这里写上这一句,是为了下文吴三桂听了圆圆的歌声而倾心张本。
以下“坐客飞觞”到“苦留后约”这八句,是写田畹宴请吴三桂,饮酒直到天晚未休,“一曲哀弦”则谓圆圆借歌曲向吴送情,使他心旌摇荡,不断与圆圆眉目传情。“白皙通侯”句指吴三桂年轻貌美而官位也高。“早携”两句指田畹将圆圆赠吴三桂,吴即将圆圆载走,以备成婚。“银河”,天河,这里用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故事。“恨杀”两句则谓崇祯帝命吴三桂出山海关,吴不便携圆圆同往,只能相约以后团聚,这就使圆圆担心日后会发生变故。这八句写出了吴三桂与陈圆圆之间从相见定情以至分别时的情景,有声音——“一曲哀弦”,有动作——“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更有后三句刻划圆圆的心理活动。极尽缠绵细腻,至为感人。
以下“相约恩深”至“争得蛾眉”这八句,写事变非常,李自成起义军进入京城,圆圆思念吴三桂不已,随后圆圆为李自成(或刘宗敏)所得。不久清军进入北京,圆圆即离开李自成。“蚁贼”,对东汉末黄巾军的蔑称,语出《后汉书·皇甫嵩传》。“蚁”通“蛾”,《皇甫嵩传》中作“蛾贼”。长安,代指明京城北京。“可怜思妇”两句,前句化用唐代王昌龄七绝诗《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jiāo)夫婿觅封侯。”极为贴切。后句状写圆圆思念吴三桂已至精神恍惚程度,致把楼头柳絮认作是从三桂戍地飞来的。“遍索绿珠”句,是用的晋代石崇因歌妓绿珠取祸事。当时赵王司马伦的佞幸孙秀向石崇求绿珠,石崇不许,孙秀便向赵王进谗言捕杀石崇。收捕石崇之际,绿珠坠楼死。此处以绿珠喻圆圆,谓她在吴骧家中被搜查出来。“强呼绛树”句,出《魏文帝与繁(pó)钦书》:“今之妙舞,莫过于绛树。”也以绛树喻圆圆。“雕阑”,指吴骧府。末句“争得”即“怎得”;“蛾眉”,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此处指圆圆。“匹马还”,指吴三桂部下找到圆圆后,让她骑着马去吴三桂行军处所。这八句诗中,先写圆圆思念吴三桂的思想活动,着墨不多,读来亲切。以后写两军争夺圆圆始末。“遍索”句写李部已闻圆圆艳名,必欲得之,因将吴骧府第包围搜索;“强呼”句形容圆圆离吴府是被迫的。这两句用比兴手法,写李军是怎样获得圆圆的,是正面写。而下面“若非壮士”两句,则从侧面说明圆圆已被夺回,没有直接写争夺过程,但交代明白,省却无数笔墨。可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以下“蛾眉马上”至“散关月落”这八句,写圆圆被送往吴三桂行军驻所,以后就伴随吴三桂进军陕西,经过金牛道、斜谷、散关向南行进。这段叙述,是作者采用钮琇《觚剩》的记载,是吴三桂的手下在北京找到圆圆,然后备马送她到山西吴三桂军次,因有“蜡炬迎来在战场”之说。“蜡炬迎来”,典出王嘉《拾遗记》,说是曹魏时期,常山郡守谷习以千金聘郡女薛灵芸献魏文帝,未至京师数十里,高烛之光相继不绝。又筑高台,列烛于下,名曰烛台,远望之如列星坠地。“蜡炬”即蜡烛。常山,古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市。“啼妆”,《汉书·五行志》载:桓帝元嘉(151-152)中,妇女好作愁眉啼妆。另据《后汉书·梁冀传》载:“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诗意指圆圆当时的凄苦面容。秦川,指陕西;金牛,指金牛峡,传为秦惠王遣五丁力士开凿,在今陕西勉县西;斜谷,在今陕西眉县西南;散关,亦名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以上三处均为由陕入川所经之地。从句中的“箫鼓”、“起画楼”、“开妆镜”等描写来看,吴三桂携带圆圆随军行进途中也不忘享乐。当然,也许并非事实,不过是作者行笔时的渲染,使作品免于平板呆滞。其中“云鬟不整惊魂定”、“啼妆满面残红印”这类句子,对描写圆圆的内心活动和形象的刻划都极生动,如见其人。全诗的叙事至此为止,后面部分都是作者的借喻和感慨。
以下“传来消息”至“有人夫婿”这八句,是作者设想圆圆受宠于吴三桂的信息传到家乡,已是圆圆离乡十年。当年教圆圆歌唱的乐妓还活着,一同浣纱的女伴常在思念她。不过都感到自己的地位不能和圆圆相比了。乌桕,树名;“红经十度霜”,代指十年。“旧巢共是”句,喻圆圆当年在家乡时,与女伴们地位相等。“飞上枝头”句谓圆圆已荣贵。“变凤凰”,事见《南史·范云传》,说是范云有女,江祐求婚,醉中从箱中取剪刀作为聘礼,范云接受下来。以后江祐显贵,范云对江祐说:从前我和你都是黄鹄,今天你已化为凤凰,寒微之家理应相隔华盛,于是取出剪刀还给江祐。“长向”句,尊前,酒尊前;老大,年长。此句写的“教曲妓师”。下句的“侯王”指吴三桂;“擅”,谓圆圆专擅吴三桂之宠。这八句诗,作者借丰富的想象力,使圆圆十年前在姑苏家乡生活时的教曲妓师和浣纱女伴出场,与圆圆的现时境遇对比,不仅构思别致,更使诗意波澜起伏,回荡多姿。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际遇无常的感慨。江淹《效阮公体》评语说:“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自多蕴藉。”吴梅村深得此旨。所以,这几句诗决非闲笔,不可等闲视之。
以下“当时只受声名累”至“一代红妆照汗青”这十二句,是对圆圆身世的概述。圆圆怨恨自己受声名之累,以致田畹、吴三桂之流争相延致。尽管得的聘金很高,但一分聘金就给带来万分愁苦。斛(hú),量器,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未年改为五斗。珠,代指聘金。“关山”句,谓自己随吴三桂东奔西走,人也拖瘦了。“错怨”两句,指自己不应埋怨前一段坎坷的经历,随后终得到安定的生活。诗句用的比兴手法,含蓄蕴藉。“尝闻倾国”以下两句,谓吴三桂为了女色而引清军入关,导致明朝灭亡,而此事却使他享受重名。“倾国倾城”,典出《汉书·佞幸传》:乐工李延年随侍汉武帝,歌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武帝问他,便以妹进。“周郎”,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说,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碰上时疫,他烧船自行撤退,这就“横使周郎虚获此名”。此处以周瑜喻吴三桂。“妻子岂应”两句,谓自己去留无关大局,只是吴三桂太多情,为了夺回自己才引清军入关。“全家”句谓李自成部杀害吴三桂全家。“一代”句谓自己得以名照史册。“汗青”,指史册。这十二句诗,虽然全是作者的设想,却能设身处地,把圆圆自始至终的思想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这十二句诗也是作者对圆圆一生遭遇的评述,处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是非观点,末几句也对吴三桂作了辛辣的讽刺。
诗的结尾八句,是作者藉圆圆的身世而兴的感喟。前四句用西施的故事喻圆圆。“馆娃”,是吴王夫差专为西施建造的宫,遗址在今苏州市灵岩山。“越女”,指西施。“香径”,即采香径,在灵岩山前十里。“屟廊”,即响屟廊,在灵岩山,吴王所建。作者将吴官的衰败和西施的飘渺,以喻出生在苏州的圆圆,由于两人的命运有许多相似之处,故见处置协调,无扦格之感。“换羽移宫”两句,谓圆圆的歌舞是被迫的,一个“愁”字足以说明。“羽”和“宫”都是五音之一,此处指音乐。“梁州”,据清人吴翌凤对此诗“梁州”一词的笺注,是根据《明史·地理志》所记:“云南,禹贡梁州徼外地。”因吴三桂镇云南。我意此说值得研究。“徼”(jiào)是边界。照《明史·地理志》所说,云南是梁州边界外之地,怎能与梁州联系。按梁州为古九州之一,其辖境在唐以后约有今陕西城固以西的汉水流域,故句中的梁州是泛指这一带地方,既与上文提到的陕西境内的秦川、金牛、斜谷相照应,也为以下“汉水东南日夜流”句中的“汉水”一词的使用找到了根据,否则就感突兀了。“为君别唱”两句,是指当年西施在吴宫歌唱乐曲,受到吴王宠幸,吴王也惑于西施导致吴国灭亡。今天作者特为与西施近似的圆圆新制此曲“别唱”,旧调新翻,历史重演。但是,在作者看来,不论是西施或是圆圆,她们在一定时期的表演,都如滔滔汉水日夜奔流而去,永不复返了。作者在这里收笔,给人留下不尽的回味。
吴梅村这篇歌行,是有感而发的。他是一个亡了国的知识分子,内心痛苦无处发泄,所以选取了这个题材发抒幽愤。他深知自己的处境,为免于招祸,所以诗中凡与事实相关的人名地名,都用借代。可以看出,诗中对陈圆圆寄予高度同情,而对汉奸吴三桂则予无情鞭挞。诗中的情节半是事实,而一些细节描写则出于虚构,但主线脉络分明,剪裁适当,层次清晰。诗中多用比兴手法,委婉含蓄,托讽遥深。而且用典得当,语言也清新明快。所以此诗二百多年来一直为诗坛所重。清人查为仁认为吴梅村“最工歌行……若《圆圆曲》等篇,皆可方驾元(稹)、白(居易)。”(见《莲坡诗话》)此话是公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