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
请公放笔为直干。
【原文作者】:杜甫
【鉴赏】:
韦偃(《历代名画记》作鶠),唐代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后寓居于蜀地。他善画人物、鞍马、山水、松石,能曲尽其妙,思高格逸。朱景玄评韦偃,“画高僧、松石、鞍马、人物,可居妙上品(《唐朝名画录》)。杜甫初到成都后,便与韦偃相识,这首题韦偃《双松图》诗,便作于杜甫生活于成都的时期里。韦偃画的松石很有名,早在唐宋时代便有记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俗人空知鶠善马,不知松石更佳也。”元人汤垕亦有同样的说法,读了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诗,可知张、汤两人其言不诬。
本诗的发端别开生面,“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起句语调平缓,与杜甫另一首题画诗《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发唱突兀的写法,迥然异趣。毕宏,河南偃师人,唐代画家,天宝中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郎中,大历年间,任给事中,后又由京兆少尹改为左庶子。善画松石,“时称绝妙”(《唐朝名画录》)、“擅名于代”(郭若虚《图画闻见志》),本诗在平缓的开端之后,突接警语:“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当韦偃搁笔的时候,松树梢端忽起清风,满堂观画的人,都为之动色,惊叹松画的神妙,这与杜老“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的警句相仿佛,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嗣奭的《杜臆》已经揭示出本诗开端的妙处,他说:“起二句,语气平缓,忽接以‘绝笔长风’二句,何等笔力!”
本诗中段八句,具体描绘韦偃《双松图》中的景象。诗境即画境。“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长满苔藓的双松树皮,已经坼裂,屈曲如铁的松枝,交错回环。“白摧”二句分承上文诗意,就“皮裂”和“枝回”作深入的形象描绘。“白摧朽骨龙虎死”,意谓树皮坼裂的树干好像龙虎的朽骨,韦偃用枯淡的笔触画枝干,故云“白摧”。“黑入太阴雷雨垂”,意谓枝干上的树叶十分浓密,好像下垂的雷雨阴云,韦偃用浓润之笔画树荫,故云“黑入”。张彦远评韦偃画松,说:“咫尺千寻,骈柯攒影,烟霞翳薄,风雨飕飀,轮囷尽偃盖之形,宛转极盘龙之状。”(《历代名画记》)足与杜诗参看。“松根胡僧”以下四句,写松下入定僧,神态宛然。眉发雪白的胡僧坐在松下,右肩和双脚袒露着,形态潇洒;寂无声息,好像在休憩,心无住著,连松树上的松子落下来也毫无反映。无住著,佛家语,出《楞严经》:“名无住行,名无著行”。
最后五句诗写诗人喜爱韦偃松画,于是备绢求画。“韦侯韦侯数相见”,诗人与韦偃已是熟识的朋友,所以他便取出一匹“不减锦绣段”的“东绢”,求画家纵笔作画。东绢,即鹅溪绢,出梓州盐亭县,是唐代纳贡的产品,因溪在成都之东,故名。韦偃画松以屈曲称奇,画直干便不能发挥他的长处,杜甫却请求他“放笔为直干”,强人所难,戏之也。全诗别无“戏”意,至结句时,始点出题上的“戏”字来。
题画诗最基本的艺术要求是,诗人要进入画的实境中,将绘画美转化成诗艺美。本诗开端四句和结尾五句,从《双松图》的艺术效果着笔,写出韦偃画艺的神妙惊人,以致引起诗人的极大兴致,出绢求画。而中段八句,才是描写《双松图》的画面。画的实境是双松和松下的老僧。前四句诗,状双松宛转盘曲之态、烟霞风云之变,着力表现了松树的奇崛之美。后四句诗,状松下老僧潇洒脱俗、超凡逸尘之姿,着力再现人物的灵异之美。松之奇崛与僧之灵异,融为一体,构成整幅《双松图》的意境。杜甫精心观察松图,发见并捕捉住这种美感,用诗的语言、飞扬的笔势再现它们,创造了奇峭的诗境美。韦偃的《双松图》今已不存,但我们凭着杜甫在《戏为韦偃双松图歌》诗里创造的诗美,尚能仿佛得见韦偃画松的风采,值得庆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