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虔州八境图(选二)其二

虔州八境图(选二)其二


【原文】: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

【原文作者】:苏轼

【鉴赏】:

《虔州八境图》为一组题画诗,是苏轼为密友孔宗翰所画的《八境图》题写的。

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辅次子,曲阜(今属山东)人。曾历任虔、密、扬、兖诸州知州,元祐中,官至刑部侍郎,以宝文阁侍制知徐州,未拜而卒。孔宗翰任虔州知州的时候,因为江水年年毁坏城墙,乃筑石城以捍御江水。他将城上楼台的景色描画下来,题为《八境图》。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由密州知州调任徐州,代他知密州的便是孔宗翰。两人交接后,临行时,宗翰拿出《八境图》,请求东坡为之作序文和题诗(苏轼《八境图后序》)。《八境图》实是虔州石城上楼台一处景观,为什么孔宗翰要题名为《八境图》呢?苏轼是这样解说的(当然本来是孔宗翰的意思):“所自观之者异也”(《八境图序》)。观景时,有不同的时序节令,观景者有不同的心情,站立不同的部位,取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形成多种景观,出现“八境”,苏轼因而题诗八首在画卷上。“涛头寂寞”为组诗的第二首。

“涛头寂寞打城还”一首,写章贡台附近的景观和登高远望的情思。“章贡台”,在虔州城西北面,正当章水和贡水的会合处,嘉祐六年(1061),赵拤任虔州知州,因在野景亭的旧址上建造此台,命名为章贡台,登高瞰远,则虔州城北面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事见赵拤《章贡台记》。全诗以“涛头寂寞打城还”句发其端,诗句原出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直接描写虔州石城的景象,形容赣江的浪涛拍打石城,又带着寂寞的心情和轻淡的寒意,默默地退去。这里,括前人诗句,紧扣画面实境,妥帖巧妙,毫无斧凿之迹。次句“章贡台前幕霭寒”,既能很好地承接起句,渲染石城上章贡台附近的寂静悲凉的氛围,又能与下面的诗意自然地勾连起来,“暮霭”与结句的“落日”遥相呼应,引出诗尾望阙的情思。“倦客登临无限思”“倦客”指作图人孔宗翰,因宦游远州而感到疲倦。孔宗翰作图,将自己画入图中,下一首“朱楼深处”里描写的太守,也是他自己。孔宗翰登临章贡台,联想起唐代李勉登上郁孤台北望的故事,产生了无限的情思。据《赣州府志》记载,唐代李勉任本州刺史,登郁孤台北望,悠然而生魏阙之心,乃易台名为“望阙”。诗至第四句,拍合全篇,醒明题旨。“孤云落日是长安”,原来孔宗翰在章贡台上兴起的正是远望京阙表述自己拳拳之心的情思。结句的诗意,出自李白诗。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以李白《春日独酌》“落日孤云边”为注,这仅仅是字面意思,并没有将这句诗真正的内涵注出。其实,它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蔽日,喻邪恶之臣蔽贤嫉能,汉陆贾《新语》说:“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日月也。”《古诗十九首》(其一):“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孔宗翰登上章贡台,远望京城(宋人常用唐都长安代指宋京汴梁),慨叹邪臣蔽贤,透露出为朝廷忧虑的心情,自己在远州任职,内心愤慨不平。这样的结句,寄托遥深,情思悠然不尽,富有韵昧。

题画诗必须具有“转化”的艺术功能,它要将画家构图立意的艺术匠心,转化成为诗情、诗境,也即是将绘画美转化成为诗艺美。苏轼是画家,又是大诗人,他的题画诗《虔州八境图》(其二)融通了诗歌与绘画艺术的三昧,用富有美感的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画面上的实境,又抒写了蕴含于图中的孔宗翰登临章贡台的无限情思,诗情画意完美结合,成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