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约惠墨竹图


【原文】:

幽人喷墨写成竹,变化琅玕作玄玉。

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

六月都城苦炎燠,车马纷纷正驰逐。

曲台官冷昼掩关,净扫虚堂展寒绿。

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

忆得遍舟载雪时,曾寄会稽江上宿。

【原文作者】:杨杰

【鉴赏】:

杨杰,宋代诗人。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无为(今属安徽)人。北宋诗人。嘉祐四年(1059)进士,元枯中,历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改两浙提点刑狱。卒,年七十。他的诗,平易处近白居易,奇崛处近卢仝。有《无为集》。

谢公约是杨杰的友人,他的生平和他的墨竹画,画史上缺少记载,诗里提到的“喷墨”画法,画学理论书中,也很少见到。杨杰的题画诗,为我们保存了这方面的资料。

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就题写来;后八句用画的艺术效果来形容谢公约的画艺。“幽人喷墨写幽竹,变化琅玕作玄玉”。琅玕,如美玉般的绿色竹竿。玄玉,黑色玉石。高雅的谢公约用喷墨的方法画成墨竹,使绿竹变成黑色的玉石。“公约谢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公约赠我两大幅雅洁的墨竹,不是凡俗的草木画所能比肩的。这四句都是就诗题上“谢公约”、“惠”、“墨竹图”着笔,写尽题意。

“六月都城苦炎燠”句起,至尾句,为第二部分。诗人收到谢公约《墨竹图》的时候,正值炎热的六月。“六月都城苦炎燠”,燠(yù),热。六月的都城开封,酷热难熬,“车马纷纷正驰逐”,人们纷纷驾着车马到郊外避暑。“曲台官冷昼掩关”句,是说礼部衙门门庭冷落,白天都关了门。“曲台”,秦汉宫名,汉代作射宫,是皇帝考试贡士的地方,后人因以曲台代称礼部。杨杰在宋哲宗元祐时代任礼部员外郎,本诗当作于此时。“净扫虚堂展寒绿”,诗人抱着恭敬的心意,将空堂打扫干净,展开谢公约的墨竹画卷。寒绿,指墨竹画,这里的诗意有二个跳跃,实际上是不同的视觉形象的转换。诗句先通过竹竿形象的沟通,使墨竹的色泽转换成绿竹的色彩;然后由绿竹的绿色,转换成“寒”的感觉。我国古代画论中早就有“炎绯寒碧”的说法(见萧绎《山水松石格》,此书系后人伪托),色分寒暖,碧色为寒色,夏日,人们一见碧绿的竹荫,心底便有凉意。“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诗意承上文而向前发展,是说绿竹既然给人带来凉意,忽然感到帘间有微风吹来,满屋清爽,消除暑气,而画上的竹枝纹丝不动。因为墨竹画得逼真,因此展观竹画,顿使满屋清凉。诗人通过艺术效果的描写,极力赞颂谢公约画艺的高超清绝。最后二句:“忆得遍舟载雪时,曾寄会稽江上宿。”表示答谢之意。这两句诗,用了王徽之雪夜访友的典故,晋代名士王徽之于雪夜忽然思念友人戴逵,便从会稽乘船到剡溪冒雪寻访老友,事见《世说新语·任诞》,后代诗文作家常用它来表示思友、访友的意思。诗人观画后,写诗告诉谢公约,非常感谢你惠赠竹画的厚意,有朝一日,我会像王徽之一样冒雪来寻访你。结句扣应诗题上的“惠”字,与其他诗句也有了内在联系,使全诗的艺术结构更为完整、严密。

诗中提出用“喷墨”的方法画竹,很新奇。一般画论论及用墨方面,讲到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破墨、飞墨诸法,郭熙《林泉高致》也总结过若干种用墨方法:“斡淡”、“皴擦”、“渲”、“刷”、“捽”、“擢”、“点”等,中国画法里的“用墨”,总是与“用笔”联系在一起,通过运笔动作的种种变化而造成用墨的变化,而“喷墨”之法却离开“用笔”,用嘴巴喷吐水墨,这在画史上很少见,元代汤垕《画鉴》里记载过这种画法:“(近世陈容)画龙深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噀水成雾,醉余大叫,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噀(xūn),喷也。喷水而成雾,与谢公约“喷墨”而成竹,技法有相似之处。这种技法,总非绘画正宗,选此诗聊备一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