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奔腾骏骨云路长,萧洒神鬃风露凉。
沙场春牧草肥雨,野徼秋嘶枫陨霜。
三关战士黄金甲,五陵侠客红丝缰。
朝羁暮络只肠断,华山烟树遥苍苍。
【原文作者】:邓文原
【鉴赏】:
邓文原(1258-1328),元诗人。字善之,一字匪石,绵州(今四川绵阳市)人。官至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博学善书,文风温醇典雅,诗尤简古而丽逸。有《素履斋稿》。
赵孟頫不仅善画山水、人物,也是鞍马画的名家,并将技法传授给其子赵雍、其孙赵麟,画史上有“赵马”之称。赵孟頫对画马也极为自负,据《辍耕录》载:“赵文敏公题所画马云:‘吾自幼好画马,自谓颇尽物之性。友人郭祐之尝赠余诗云:世人但解比龙眠,那知已出曹韩上。曹韩固是过许,使龙眠无恙,当与之并驱耳。’”他自谦地说友人认为他已超过唐代的画马名家曹霸、韩干实不敢当,而又自负地说他确实可以跟宋代画马名家李公麟并驾齐驱。从今存名作《秋郊饮马图》、《浴马图》、《奚官调马图》、《人骑图》等完全可以证实郭祐之的这两句诗决不是虚誉之辞。
邓文原此诗究竟是题写赵氏哪一幅马图现在虽已无法具体考出,但此诗艺术手法高超,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图中马的形态、姿势,还写出了马的神采、骏骨,品味出画家深沉的寄托,所以是值得我们深入鉴赏的。
首联总赞赵氏画马骨骏神扬。诗人说,赵氏所画之马,鬃毛高扬,风神潇洒,体健骨骏,冲风犯露,大有“路遥知马力,奔腾日千里”之概。观赵氏画马,大多追踪唐马造型,马体肥硕;而笔法简明,多用白描,很像北宋李公麟,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颔联写赵氏画马神态各异,灵活多变。诗人说,赵氏所画之马,或于雨肥春草的季节在牧场上津津有味地嚼着嫩草,或于霜陨丹枫的季节在原野上迎着秋风昂首嘶鸣。诗人采用以点代面的手法告诉读者,赵氏总是抓住马的各种动态特征,灵活生动地塑造出各种马的形象来,令人爱不释手。赵氏自跋其《百骏图》的长诗写道:
沙树历历沙草荒,江上谁开刍牧场。马群所聚凡一百,饮秣而俯嘶而昂。寝讹浴涉踶目骧,或乳或驻或轧疮。三纵五横不成行,若龙若青紫黄。乌骓赤兔照夜白,连钱桃花斗文章……
不仅姿势各异,毛色有别,而且疏密相间,杂而不乱,无论在造型运笔,或构图布局上都下足了功夫。
颈联写马上之人身分各异。诗人说,在赵氏笔下,那披着黄金甲的是战马,上面骑着三关战士;那配着红缰绳的是侠客之马,上面跨着五陵豪侠。马因人而异,鞍绳因人而设,各具个性,不容相混。不仅如此,据《大观录》记载,即使画同一类人物,如调马的奚官,具体环境不同,姿态神情也截然不同。如在《古木散马图卷》中,画“一奚官坐树底瞻相,大有闲适之趣”;而在《洗马图卷》中,则画“一奚官裹巾裸体,筋撑骨露,丰臆细尾,全体洗刷,马有骧鬣嘶鸣之态。又一马一奚官骑且顾,龙膺豹股,夭矫多姿。”由此可见赵氏技艺的高超。
尾联写画家在马图中深有寄托。诗人说,画中的马被朝羁暮络,完全失去了自由,它们遥望着华山苍苍的烟树,显得十分悲伤。赵氏借画马抒泄了他被元朝统治者羁络、不得不出仕的苦恼。这种做法,在其他画马图中,也时有表露。如方回在《为徐正题赵子昂所画二马》诗中写道:“相马有伯乐,画马有伯时(按即李公麟)。伯乐永已矣,伯时犹见之。长林之下无茂草,此马得天半饱饥。一匹背树似揩痒,一匹龁枯首羸垂。赵子作此必有意,志士失职心伤悲。”而赵氏在自跋《百骏图》长诗中也说:“牝兮牡兮未可辨,亦莫可识驽与良。相骨相肉俱已矣,老夫两眼徒茫茫。但爱各各无羁缰,自纵自得肥且駫。肥哉肥哉空老死,未试何以知尔长。我知马亦待驾御,人马两得气始扬。”元代文人画强调重视画家主观感情的抒写,正是从赵孟頫开始的。中国画史上文人画派的形成,赵氏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