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粉态含香露未干,冰肌犹怯晓宫寒;
沉香亭北人如玉,一笑东风半倚阑。
【原文作者】:陈道复
【鉴赏】:
陈道复(1483-1544),明画家。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家中富裕,过着“焚香隐几,读书玩古”的闲逸生活。擅写意花卉,淡墨浅色,风格疏朗,与徐渭齐名,合称“青藤、白阳”。亦画山水,笔墨放纵。工行草,善诗文。存世画作有《山茶水仙图》、《葵石图》、《四季花图》、《瓶莲图》、《罨画山图》等。
这首题画诗,全用映衬、比拟手法,用杨贵妃的美来映衬、比拟白牡丹花,自然贴切,生动传神。据李睿《松窗杂录》载: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李龟年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然承诏旨,援笔赋之云云。
李白这三首词都是吟咏杨贵妃的美貌的,而以牡丹花来映衬、比拟。第三首写道: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首题画诗,全从李白《清平调词》第三首末句化出。首句用“粉态含香”四字描绘白牡丹是最妙不过的了。香气四溢尚为牡丹花的一般特征,但轻粉盈盈之态则非白牡丹莫属了。再加上浥露晶滢,更显得楚楚可爱了。
如果说首句还是把白牡丹当花来写的话,次句则把白牡丹比拟成贵妃了。诗人想象这位娇贵的美人,冰雪一样洁白细腻的肌肤一定忍受不了兴庆宫早晨的寒凉。这一神来之笔,把含露末干的白牡丹花那种娇美柔弱之态写足了。
第三、四两句则进一步想象那美如白玉的杨贵妃半倚在沉香亭北的阑干上对着东风微笑。这是在用典吗?是不是在说,当年的杨妃,欣赏白牡丹花已入了迷,感到她太美了,所以迎着东风在欢笑?还是说这白牡丹太娇美迷人了,简直就是当年半倚在沉香亭北阑干上的玉人儿杨妃在迎着春风欢笑?
“诗无达诂”这句话在这里是适用的,我们以为这两种理解都是可以的。如果是前一种理解,则是以人衬花的映衬手法;如果是后一种理解,则是以人拟花的拟人手法。这首题画诗的巧妙处,便是将映衬和拟人融化成一体,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而它的艺术源头,恰恰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原词《清平调》三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