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雨孤舟归梦醒,
怪他柳线系丝长。
【原文作者】:笪重光
【鉴赏】:
笪重光(1623-?),清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字在辛,号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亦署逸光,号逸叟。并有“铁鹰城西逸叟”印文。江苏丹徒人,一作句容人。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官至御史。为人刚直敢言,权贵畏惧。善画山水、兰竹,画风疏简洒脱。书法学苏轼、米芾,笔意遒劲,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齐名,合称四大家。书画理论精辟,为时所称。亦精鉴赏,工诗文。著有《松子阁集》、《书筏》、《画筌》、《字略》等。传世画作有《秋雨孤舟图》、《松溪清话图》、《临王翚仿元人小景》等。
题画诗虽只两句,但逼真地再现了画境。全图以水墨润笔,表现秋雨绵绵的气氛。远山茫茫,近岸一株柳树,叶已脱尽,枯藤倒挂,柳丝下垂,似乎也有湿淋淋的感觉。湖面开阔,一叶孤舟上有老人垂首沉思。整幅画面充满着寂寞伤感的气氛。此画题明作于“康熙庚寅春二月”,庚寅为康熙四十九年(1710),画家已是八十八岁高龄,他离家隐居茅山时间已相当长了,叶落归根,他在做着“归梦”,便借诗画来表达这种心绪。
孤舟上那位垂首沉思的老者正是画家自己,他在秋雨绵绵的湖上正做着归梦,体验着合家团聚的欢乐,突然被冷雨淋醒了,发现他只是孤身一人呆在这冷寂的水面上,这处境就像他孤零零地呆在茅山修道一样。他要努力拂去这心头的抑郁感伤,不再去做“归梦”,可岸边的“柳线”偏偏情牵意惹地“系丝长”,物尚如此,人又怎能无情?此时此境,他真不知如何是好了。两句诗把他这种复杂的心情全抖出来了。“画为心声”的话虽是不错的,但画表现心声毕竟比较间接隐晦,如果没有题画诗,我们是难以了解得如此清楚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