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
春雨一梨鞭不动,夕阳空送牧童归。
【原文作者】:黄慎
【鉴赏】:
黄慎(1687-1768后),清书画家。字恭懋,一字恭寿,号瘿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人物,初学上官周,作风谨严。后改用狂草笔法写神仙故事和文人生活。画平民、渔父、纤夫、乞丐、贫僧等,形象奇特,风格简括,以写意为主。兼工花鸟、山水、杂画。为“扬州八怪”之一。书工狂草,学怀素。亦能诗,有《蛟湖诗钞》。传世画作有《墨菊图》、《仕女图》、《归渔图》、《醉渔图》、《苏武牧羊图》、《采药仙人图》、《丝纶图》、《三仙炼丹图》、《白描神仙图》等。
这首题画诗写一头羸老病残的耕牛,充满了人情味。
按照时序,第三句“春雨一犁鞭不动”应调为首句,然后顺序而下,情节便连贯了。
诗意是说,冒着绵绵春雨,驾上耕牛去犁水田,但是任凭你鞭子抽打,耕牛却动也不动,原来耕牛已羸老病残,根本拉不动犁了。于是,就用一根草绳,穿住牛鼻,把它系在柴门上。任它去苟延残喘,再也无人管它了。一轮夕阳,送着牧童,空手归去。
画家除了在前三句的叙述中,充满对耕牛的同情外,更在结句的描写中,寄寓着对耕牛的一片深情。牧童成年累月地跟耕牛打交道,与耕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一旦无牛可放,其怅惘空虚之态可以想见。“夕阳空送牧童归”,不仅一个“空”字极为传神地画出了牧童的怅惘空虚之态,而且是“夕阳”“送牧童归”,并不是“耕牛”“伴牧童归”。画家在形象的选择和用字的推敲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读了这首诗,很容易想起封建社会中那些老农,他们终生辛劳,敝衣恶食,一旦筋力全被榨尽,病倒羸卧于床上,便再也无人过问了。画家黄慎,出身贫寒,从小经过苦难生活的磨练,因而才对那些被人歧视的下层人民充满同情。他的诗画,不仅直接取材于这些人,还要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代这些人一吐激愤。这对封建时代的画家来说,确是十分难得可贵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