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兰竹


【原文】: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原文作者】:郑燮

【鉴赏】:

郑燮(1693-1765),清大书画家、著名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力学,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范县、潍县知县。后以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弃官。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擅画兰竹,参以草隶笔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书法以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纵横错落,瘦硬奇峭,自称“六分半书”。蒋士铨评论说:“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题郑板桥画兰送陈望亭太守》,载《忠雅堂诗集》)为“扬州八怪”之翘楚。工诗文,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新奇明快,文风真率自然。诗、书、画均佳,有“郑三绝”之称。著有《郑板桥全集》。传世画作有《修竹新篁图》、《岁寒心事图》、《清光留照图》、《丛兰荆棘图》、《画竹留赠图》、《兰竹芳馨图》、《南山松寿图》、《甘谷菊泉图》、《竹石图》、《芝兰全性图》等多种。传世书作亦有《草书唐人绝句》、《板桥自叙墨迹》、《与江宾谷江禹九书》、《曹操〈观沧海〉》、《难得糊涂横匾》等多种。

板桥一生,专画兰竹。他在《题画》中与石涛对比。他说:“石涛善画,盖有万种,兰竹其余事也。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彼务博,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郑板桥全集》,下同)可见他对画兰竹极有信心,亦极其自负。他对竹石极有感情,又在《题画》中说:“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正因为专于斯,爱于斯,所以郑板桥对画兰竹、画竹石的技艺,有独特的体会。这首《题画兰竹》便是有力的明证。诗意是说,我每天临池磨墨,去画墨兰墨竹,何曾用彩色画去争奇斗妍?要知道画法是跟书法相通的,画兰竹要运用草书和隶书的笔法。

关于“兰竹如同草隶然”的问题,他在《题画》中有更详细的论述:“与可(北宋画家文同)画竹,鲁直(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此幅奉赠常君酉北(扬州书法家常执桓)。酉北善画不画,而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吾两人当相视而笑也。与可、山谷亦当首肯。”

以书入画,唐代张彦远、宋代郭熙等便已提出,到了元代,赵孟頫、柯九思、汤垕等讲得更加具体深入。如赵氏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详见《题〈秀石疏林图卷〉》赏析),已深入到运用书法中哪一种笔法来画竹、木、石了。郑板桥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总结出用草书隶书笔法画兰竹的理论,对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研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