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题兰竹石调寄一剪梅

题兰竹石调寄一剪梅


【原文】:

几枝修竹几枝兰,不畏春残,不怕秋寒。

飘飘远在碧云端,云里湘山,梦里巫山。

画工老兴未全删,笔也清闲,墨也斓斑。

借君莫作画图看,文里机闲,字里机关。

【原文作者】:郑燮

【鉴赏】:

用词这种形式来写题画作品而又写得好的颇不多见,所以郑板桥这首《一剪梅》显得弥足珍贵。

上片写兰竹石的特性,明写兰竹,暗写石头。起笔三句写兰竹永不变色,永不凋谢。“几枝修竹几枝兰”,郑板桥画兰竹,向以疏朗著称,不画繁枝密叶。比如他的题画词《四竿竹》说:“一竿瘦,两竿够,三竿凑,四竿救。”这便是强调画竹以笔墨疏朗简省为妙的。起句连用两个“几枝”,也正是这个意思。“不畏春残,不怕秋寒”两句中,连用“不畏”“不怕”这两个同义词,以示兰竹的坚劲不屈。经霜不变色,凌寒不凋谢,是兰竹的自然本性。《广群芳谱》卷四十四说:“兰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弥旬不歇,常开于春初。虽冰霜之后,高深自如。”《广群芳谱》卷八十二说:“竹,植物也,非草非木,耐湿耐寒,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其操与松柏等。”我国远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以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来比拟、象征人的某些美德的美学思想——“比德”说。如《论语》中以松柏之后凋比喻君子的坚强不屈的品格,《荀子》中以玉的温润等特性比喻君子的各种美德。后来的诗画中,出现了大量以“四君子”(梅、兰、竹、菊)和“岁寒三友”(松、竹、梅)为题材的现象,便是“比德”美学思想的具体运用。郑板桥在这里便是以兰竹的“不畏春残,不怕秋寒”来比拟人的坚劲不屈的品格的。

接下去三句,“飘飘远在碧云端,云里湘山,梦里巫山”,明里写兰竹,暗里写石头。其意是说,兰竹大多生在高山之巅,有凌云之姿。而湖南的湘山和巫山,更是兰竹的故乡,它们即使在梦中,也都在思念着故乡。既然故乡在“云里”“梦里”,如此渺远而不可得,而“画石存岳意”(郑板桥《竹石》)的石兄,却近在咫尺,为什么不可跟它去亲近?“竹石相交万万年,两家节介本天然。”“磊磊一块石,疏疏两枚竹。佳趣少人知,幽情在空谷。”“兰花质性本清幽,卖与人间不自由;好把竹枝兼石块,故交相伴免春愁。”(以上俱引自郑炳纯辑《郑板桥外集》)由此可见,兰、竹、石三者是故交,它们都来自湘山、巫山,它们将永不分离。关于这一点,郑板桥在《题兰竹石图立轴》中说得更明白:“终日画兰画竹不画石,不过小小局面,即兰竹之精神面目,亦复缺而不全。今为石笋二枚,以兰竹夹杂其中,则石有性,而竹兰亦有托矣。”

下片写这幅画的笔墨特点和深刻寓意。“画工老兴未全删”,画工,郑板桥谦称,意谓我这个画工即使年老了,作画的兴致也未消减,仍然能做到“笔也清闲,墨也斓斑”。运笔疏朗,笔意清远闲淡,墨分五色,墨色斓斑多采,确是郑板桥水墨画的特色。这两句以极简练的语言,道出他绘画的特色,显得非常自信。

“借君”以下三句,点示他所画的兰竹石都是有深刻寓意的,不可等闲视之。“机闲”一词,是根据“机关”一词运用拈连手法杜撰出来,亦犹“机关”之意。的确,郑板桥所画兰竹石,都是运用“比德”的美学思想,寓有深意的。如他在《兰竹石》题词中说:“介于石,臭如兰,坚多节,皆《易》之理也,君子以之。”意思是说,正直耿介如石头,气味芬芳如兰花,坚劲多节如竹子,都是在《易经》中就早已讲过的道理,君子应当努力去实行它。又如在另一首题词中指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之色。”也是要求君子像兰竹石一样,具有傲骨,保住芳香,坚守气节,永不变色的。

综上所述,可见这首词全面地揭示了郑板桥水墨画的笔墨特色和深刻寓意,生动地描述了兰、竹、石三种形象的物性特征和比德之义,是我们深入阅读和欣赏板桥诗画的一把钥匙,值得我们反复体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