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论印绝句十二首(其十一)

论印绝句十二首(其十一)


【原文】:

古人篆刻思离群,野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原文作者】:丁敬

【鉴赏】:

丁敬(1695-1765),清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篆刻吸取秦印、汉印及前人长处,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形成“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爱好金石文字,工书能诗。著有《武陵金石录》、《砚林诗集》等。

这首诗是丁敬论印的得意之作,他在给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金农刻了一方印章——“金农”之后,在款识中再一次录下了这首诗,接着写道:“此予三十年前论印诗也。乾隆七年二月,吾友寿门(金农,字寿门)出石索刻小印,钝丁仿六朝印。”乾隆七年为1742年,上推三十年,可知此诗作于康熙五十一年,即1712年。后亦被吴骞收入《论印绝句》汇编之中。

古代优秀的篆刻作品,其艺术构思总是超群出众的,其审美风格总是不同寻常的。这就是所谓“古人篆刻思离群,野卷浑同岭上云”。对于古代优秀的篆刻作品,丁敬以“云”来取譬设喻。试想,野外岭上的白云,总是纵横舒卷,形态自如,结构无痕,不可端倪;而优秀的篆刻作品也如同岭上之云,它富于变化而又自然天成,意趣盎然,有不期然而然之妙。丁敬的这一比喻,是极妙而又十分贴切的。

古代篆刻,一般印家均以汉为宗,而贬抑六朝唐宋,见于著作的如:

  印章兴废,绝类于诗,秦以前无论矣。盖莫盛于汉、晋。汉、晋之印,古拙飞动,奇正相生。六朝而降,乃始屈曲盘回如缪篆之状,至宋则古法荡然矣。(明沈野《印谈》)

  印昉于商、周、秦,盛于汉,滥于六朝,而沦于唐、宋……(明朱简《印经》)

丁敬对于汉印,也是极为尊崇的。他在几则印章款识中写道:“秦印奇古,汉印尔雅,后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韵闲,不可捉摸也”(“王德溥印”);“古印留遗,莫精于汉”(“寿古”);“秦印之结构端严,汉印之朴实浑厚,后人不能拓摹也”(“金石契”)……但是,他又善于吸取六朝唐宋印章的优点,而不是一味指斥其缺点。所以他在诗中说:“看到六朝唐宋妙”。

六朝唐宋印章究竟有什么可取之处呢?甘旸《印章集说》写道:“印……三代始之,秦、汉盛之,六朝二其文(谓文之朱白),唐、宋杂其体(谓易其制度)。”这说明秦汉只有白文(阴文)印,六朝才开始刻朱文(阳文)印,而朱文如刻得好,就会清雅而有笔意,线文流动有神。至于唐宋,则又改变制度,或方或圆,其文还用“斋”、“堂”、“馆”、“阁”等字,用为书画引首……这也不无可取之处。丁敬正是看到了六朝唐宋印章的某些妙处,将它融入到自己的篆刻中来,这就必然会活化刀下的艺术,并易于酝酿自己的独特风采。

丁敬既不一味崇拜秦印汉印,又不一味贬抑六朝唐宋印章,于是,写出了“何曾墨守汉家文”的警句。不墨守前人典型,敢于突破其樊篱,这是艺术独创的必要条件。艺术大师齐白石在《印说》中就这样写道:

  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昔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佩。

丁敬主张不墨守汉家风范,虽早于白石《印说》,但二者也有相通之处。正因为如此,丁敬治印,既脉承了汉人篆刻的艺术妙谛,又能跳出汉人窠臼,创造出个人的独特风貌。

这首论印诗从秦汉古印的“离群”落笔,最后归结到自己不墨守陈规的创作个性,其实,这种创作也是一种“离群”。由此可见,丁敬对于汉印,除了师法其艺术风格外,更注重师法其不同凡响的独创精神,所以其作品多自然天成之趣,也颇有“野卷浑同岭上云”之妙。

这首诗所阐发的既尊重传统,又不墨守传统的理论观点,对于篆刻艺术乃至其他艺术,是颇有启发意义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