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绝句


【原文】:

苏黄佳气本天真,姑射丰姿不染尘。

笔软墨丰皆入妙,无穷机轴出清新。

【原文作者】:刘墉

【鉴赏】:

刘墉(1719-1804),清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工书,尤长小楷,得力于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及各家碑帖,而自称学钟繇。其书用墨厚重,貌丰力沉,别具面目,时称“浓墨宰相”。与同时的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这首诗是论宋代苏轼、黄庭坚二家的,它以清新流畅的语言,简约而深刻地概括了苏、黄一派书艺创作的美学内涵。

“苏黄佳气本天真”。苏轼、黄庭坚书法气韵之佳,其本源在于“天真”。这是首先概括了苏、黄的美学思想。所谓“天真”,也就是自然天成,毫不矫饰做作。苏轼就曾多次说过: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评草书》)

  本不求工,所以能工。(《跋王巩所收藏真书》)

  此数十纸……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跋刘景文欧公帖》)

  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

初不用心,无意求工,不为法缚,信手而成,然而工在其中,这就是“天真”之美,这才是真正的“佳气”。苏轼的这种美学观,也表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王文治《论书绝句》评苏轼书法道:

  坡翁奇气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尘。

  直到晚年师北海(李邕),更于平淡见天真。

诗的最后一句,可谓探得苏书艺术美的骊珠。试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墨迹》,初看似乎平淡,毫不经意,但细观则生机流露,结法遒美,洋溢着天真烂漫的意趣。黄庭坚的一些代表作,也是颇多奇气,又富于天真的“佳气”。

苏、黄书法的另一特点是“超伦”、“绝尘”。刘墉诗中则形象地写道:“姑射丰姿不染尘”。其典出《庄子·逍遥游》。该篇说,藐姑射(yé)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肌肤白嫩得像冰雪,体态绰约美好,像少女一般,不食人间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用藐姑射仙子来比喻苏、黄的书法,是颇为贴切的,因为二者都丰姿绰约,不染纤毫尘俗之气。

苏轼论诗,推崇魏晋时代的“高风绝尘”;论书,认为魏晋时代的钟繇、王羲之“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书黄子思诗集后》)。他自己的书法也有似于此,透过其肥密之态、欹侧之势,可见其所寓含的萧散简远的风韵,其妙在于笔墨之外。

黄庭坚同样如此,其书得笔外之意,韵度飘远,潇洒绝尘。他自述学书经过,也说最初以周越为师,二十年俗气不脱,后来才追踪晋宋人丰韵。他认为,字学成后,要养于心中无俗气,才可以进行创作;如果俗了以后,便不可医治。所以刘熙载《艺概·书概》概括道,黄庭坚“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这是一针见血之言。

正因为苏、黄二人的理论和创作都注重天真自然,不染尘俗,所以笔软则奇趣横溢,墨丰则神采焕发,无不臻于妙境。这样,也就能“无穷机轴出清新”了。机,古代弩箭上的发动机关;轴,车轴,引申为枢纽。机轴,这里比喻艺术创作的奥秘、诀窍。“出清新”,就是不断地推出清新的风格来。刘墉诗中“无穷机轴出清新”一句,是巧妙地借用苏轼题画诗中的美学名言来概括苏、黄的书艺创造。苏轼曾说: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从苏、黄书法的一系列代表作来看,它们确实都能推出不同的新意妙理,既有自然天工之美,又有清新绝尘之趣。再进一步看,刘墉的“无穷机轴出清新”一语,不但概括了苏轼、黄庭坚的美学思想、书艺风格,而且也可说是概括了一切艺术创作的成功之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