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竹


【原文】: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原文作者】:[唐]李白

【鉴赏】:

这首咏竹诗,李白写的是江岛上、丛石中的野竹。这种竹野生野长,有刚强的性格,充沛的生命力,从石丛中“攒”出来;长得青枝翠叶,迎风摇曳,不畏严寒。这种竹子做成笛箫等乐器,即就是吹不出龙吟之声,那吹奏风曲应是很好的。诗的结句盛赞竹的品格,“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蒲柳,即水杨。春回大地,它萧萧一时;秋风徐来,它叶落枝凋。常用来比喻衰弱的体质。《晋书·顾恺之传》:“蒲柳常质,望秋先零。”也用来比喻那些奴颜卑膝、得势一时的可怜虫。《红楼梦》第五回:“觑看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一个“凋”字,揭示出它随春而来,随秋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低贱品性。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当然“不学蒲柳”。“不学”二字流露出诗人对蒲柳的厌恶之情。

学什么呢?下句“贞心常自保”告诉了我们:愿做慈姥山上的竹子。竹,乃是伟丈夫。它钻石而生,独立特行;它凌霜傲雪,苍郁常青;它经汹汹涌风涛,却“受屈不改心”。“贞心”二字就展示了竹的这种高洁、遒劲、坚贞的内美。因此,诗人明确表示要“常保”这种贞心。一个“常”字“保”字,显露出诗人对竹子的敬慕之情。

李白这两句诗,一抑一扬,抑柳乃是为了扬竹。这一褒一贬,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竹的贞节美德。由于诗人运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使其性不离形,使其情不离形,在读者心目中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给人以感染,给人以启迪。要学慈姥竹的品格,做一个真正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