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宋诗派。清道光以后的诗歌流派。乾隆、嘉庆间,翁方纲为纠正明代前后七子复古宗唐、鄙视宋诗的弊病,提倡以学为诗,企图扩大宋诗的影响。其后在道光、咸丰年间,经程恩泽、祁雋藻、郑珍、何绍基、莫友芝等人的提倡,掀起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宋诗运动。他们主张学习苏轼、黄庭坚,进而学杜甫、韩愈,强调作诗一要“性情”,二要“学问”,重视以学为诗,企图在诗歌创作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但由于参加者脱离现实,思想平庸,只能在读书考据之中取得写诗的材料,故而内容无新意。艺术上要创新追奇,只能在形式上下功夫,标新立异,避熟就冷,以生涩为贵,以险怪为新,走上了模拟宋诗的形式主义的绝路。同治、光绪年间,陈三立、郑孝胥、沈曾植、陈衍等又继承宋诗运动的理论,发展而为“同光体”,使宋诗运动得以流传,成为清末民初的一个保守宋诗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