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和声,与西洋音乐中和声的含义不同,系指演唱歌曲时由旁人于虚声处帮腔应和。所应和之辞,或有声无义,如《梦溪笔谈》所举引的“贺贺贺,何何何”之类;或与歌词文意有所联系,如唐皇甫松《采莲子》中的“举棹,年少”等。和声按其于曲中所处位置之不同,可分为曲前和声、曲中和声等,位于曲尾者,又名送声,如上举皇甫松《采莲子》中的“年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