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原文作者】:[唐]来鹄

【鉴赏】:

咏物诗既不能就物咏物、粘皮带骨、毫无寄托,亦不能脱离物象、抽象说教、任放野马,贵在浑然无迹、若即若离。这首咏《云》诗就达到了这种艺术妙境。

此诗前两句着力刻画云的形象:云朵千形万状,变化多端,令人不可捉摸;它忽尔倒映水中,千姿百态,忽尔又藏进深山,不见踪影;它有时连成一片,遮天盖地,有时又重重迭迭,气象万千。此时诗人似赞似贬,感情隐而未露。

后两句仍然紧扣云的姿态来展开议论:地上无数禾苗遭逢干旱,焦枯欲死,天上云朵依然若无其事、悠然闲静地变幻出一座座奇峰来,以显示它的清高。经过这一点睛之笔,作者憎恶之情油然而生,从而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布云生雨,兴云作雨,这是人们常识范围以内的事。碰到旱象,人们更加关心天上云层的变化,切盼它能及早布雨,这又是人们普遍的心态。诗人利用这一心态,写成了这一首诗。但是,诗人仅仅是责怪不预人事的天象吗?诗是否还有言外之意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云纯粹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诗人一般是欣赏其悠闲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王维《敧湖》)现在来鹄的态度完全不同于王维,憎恶云的“悠悠闲处作奇峰”,憎恶它故作清高,不管天下百姓死活,这不暗示出此诗矛头是指向那些愚蠢而残酷的踞于高位的封建统治者吗?

明白了诗中所蕴藏的这一层哲理,我们再回过头来体会诗的一、二两句,可能就会联想到更多的言外之意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