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谣


【鉴赏】:

此诗是会昌六年(846)作者为唐武宗李炎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药中毒而死所写。当时作者是秘书省正字,正在京城任职。同时还写了《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对唐武宗在位六年的武功文治有所评价,对其死于服食仙药深为惋惜。此诗即因此而发的对时君的讽咏之词。

《海上谣》是作者自创的乐府诗题。诗中借古讽今,且秉楚辞余韵,故而旨意深含隐晦。起首“桂水”两句以如水的桂影和玉兔喻月光,而“寒于江”、“秋冷咽”正是言秋月的寒光冷峻。因武宗下葬于会昌六年八月,这两句既点出这一时间,也以广寒仙境之阴森难近作为全诗的发端。以下“海底”四句是借用汉武帝求仙故事影射唐武宗。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曾记载当时方士的说法,说是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面有诸仙和不死之药。而“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所以诗中说求仙是“海底觅仙人”。又据《汉武帝内传》说,王母拜访汉武帝时,曾送仙桃四颗,“帝食辄收其核”,打算“种之”。所以诗中以栽种仙桃喻其求仙,以桃树枝瘦如骨喻求仙之荒唐无成。下面继以雪满蓬山,紫鸾翅冷不舞喻仙路难通,亦以冰天雪地喻仙境即死境。下面“借得”两句是暗指唐武宗宠信道士赵归真等人事。“揲云发”即借指盘髻束发的道士。“揲(shé)”,这是束梳之意。“龙堂宽”则是喻其随便出入宫掖。以下“刘郎”四句又是借汉武帝影射唐武宗。昔日汉武迎候王母的“燔百和之香”的香炷已杳无余烬,而如今矗立于人前的唯此茂陵松柏。“刘郎”指汉武帝刘彻,茂陵是其陵寝。作者当时曾有一首题为《茂陵》的七律诗,更是“全与武宗对簿”(清方东树《续昭昧詹言》)。而此处则以汉武求仙不得,空留青塜比附武宗。结尾“云孙”两句是说汉武帝的后世子孙也步其求仙不成的后尘,其陵墓紧贴在茂陵的旁边,安眠在秋烟寒露当中。而当年上元夫人传授的六甲、灵飞等细字仙经,亦如同眠蚕一般搁置无用了。这里“帖帖卧秋烟”的“云孙”是双关,既指汉武后世子孙,也暗指武宗。武宗生前于武功游猎及迷惑仙道方面与汉武极为类似,并且又是步其祖父李纯(宪宗)后尘,死于服食仙药的。

唐代自元和以来,白居易、元稹等人提倡的新乐府是一种“直而径”的浅近平易之体。而李贺、李商隐则是在诗体上力摹楚辞,意境上力求深刻新异。李贺的乐府诗作瑰诡诞幻,深得楚辞之境;李商隐则是隐微艳丽,最得楚辞之体。李商隐的这首《海上谣》全用历史的借代比附写成。以汉武的迷惑仙道故事喻指当今武宗,深得楚辞寓事比附讽谏之体。与此相适应的,是语言上多用借代,写月则用“桂水”、“玉兔”,写道士则用“揲云发”,语既含蓄,而微意亦在其中。至于以“香桃如瘦骨”喻仙药,以“上元细字如眠蚕”喻道教经典,又是非熟谙道家典故而熟练驾驶语言能力者所能为者。此诗全用典故、意象垒砌而成,故其旨意隐微。元代范椁在其《木天禁语》中说:“李商隐家数微密闲艳,学者不察,失于细碎。”此说可供我们读李商隐此类诗参考。

桂水寒于江,玉兔秋冷咽。

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

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

借得龙堂宽,晓出揲云发。

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

云孙帖帖卧秋烟(1),上元细字如蚕眠(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