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原文作者】:[唐]贾岛
【鉴赏】:
贾岛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并以五律见长。《宿山寺》就是这样的五律诗。这首诗的前两句极写山寺所处的地理位置之高,第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夜间仰望天空所见。诗人在作了以上描写之后,紧接着是四句议论:“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意思说:由于山寺在山的最高点,来这里的游人也就很少了;由于山危松高,白鹤也不到这里来群集。一位八十岁的老僧,世间许多事情还未曾听到过。写出了山寺的寒苦冷寂。
王安石说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我们能否因此就说“绝顶人来少”的原因是“险以远”“非有志者不至”?连喜伴松柏的仙鹤也不愿到这里来群居?不能。从“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来看,诗人的立足点并不是说山寺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质怪游人因“险以远”“非有志者不至”,而是说山寺过高过险、几乎与世隔绝了并不好;不但游人少了,而且连白鹤也不愿飞来。从这点意义上讲:“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很有点“曲高和寡”的哲理在内。同时,我们对此句又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诗中的“绝顶”和“高松”不仅写山寺景色,也兼喻人品高洁,所以此句又可以作这样的哲理阐述:品节高洁的人卓尔不群,不同凡响,但举世不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