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诗三首(其一)


晋·张翼

运形不标异,澄怀恬无欲。

座可栖王侯,门可回金毂。

风来咏逾清,鳞萃渊不浊。

斯乃玄中子,所以矫逸足。

何必玩幽闲,青衿表离俗。

百龄苟未遐,昨辰亦非促。

曦腾望舒暎,曩今迭相烛。

一世皆逆旅,安悼电往速。

区区虽非党,兼忘混砾玉。

恪神罔丛秽,要在夷心曲。

这是一首说理的禅诗。作者张翼,东晋穆帝时人。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佛教的义理便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东晋时期,崇尚清谈的士大夫对禅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出现了许多禅味浓厚的诗歌作品,张翼这首《咏怀诗》,就是颇为成功的一首。

诗的前十句,诗人概括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强调如果“澄怀恬无欲”,自是“即得出世”,这颇合于禅宗慧能所宣扬的“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如东方人修善。”(《坛经》三六)诗人认为人生在世,在言行上并不需要孤高傲世,处处“标异”,如果是悟到真如,“斯乃玄中子”,自可“矫逸足”,达到禅悦之境。从这种思想出发,诗人甚至把“座栖王侯”、“门回金毂”之类醉心于功名富贵的言行视为正常的生活,劝戒世人:“何必玩幽闲,青衿表离俗”,认为自作清高,隐居“幽闲”,并不是真正解脱。

从这种在家出家的思想出发,诗的后半部分抒写了诗人旷达的胸怀。佛家常言人生如电光石火,转眼成空,因而使人厌世。诗人认为“百龄苟未遐,昨辰亦非促”,特别是日月交辉,日复一日,“一世皆逆旅,安悼电往速”,根本没有必要为时光流失而伤怀。诗人强调:“恪神罔丛秽,要在夷心曲”,关键是人的思想要达到禅悟的境界,这才能摆脱世俗生活的困扰,不再忧虑伤悲,从而进入禅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