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帛道猷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高僧传》记载,帛道猷曾与道壹在讲筵上相遇,道壹后曾寄书一封,帛道猷乃以此诗回赠。《释氏古诗题》中说,这首诗有“相招之意”,指明了此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自己宁静淡泊的生活和心境,并劝道壹归入山林,与己同游。
诗的前四句写自己登高远望所见之景。作者因采药而登上高峰,举目四望,山中是这样辽远空旷,清静闲寂。一座连着一座的山峰,峻秀挺拔,绵延千里之外;而另一边呢,在开阔的平原尽头,茂密的树林依稀可见。白云悠然而至,遮住了远山的形象;清风阵阵,吹拂着荒草覆盖的山坡。四句诗纯写眼中之见,既写出了景色之美,又写出了境界之静。景象如此,自足以令高人隐士留连徜徉,忘世忘情了。
后六句则写山中之人。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却住着几户远离人世的居民。“茅茨”点出其住舍之简陋,也写出了山民们简朴清真的生活方式。而这简陋的茅茨又隐蔽在幽僻的山谷里,望而不见,只是听到鸡的叫声,才知道这里居然住有人家。这一声鸡鸣,在我们脑海里唤起了一幅和平安详的生活图画,作者也不禁有些心驰神往了。他在通过这些人家的小路上,信步走去,只见道路旁边,到处都堆放着他们打下的柴草。这使人们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境界何其相似,一样地远离尘嚣,没有争斗,没有倾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和睦安然,熙熙乐乐。靠着大自然丰厚的赐予,也靠着自己辛勤的劳动,他们自给自足,无待无求,从不有什么非分之想。于是,诗人不禁感慨道:“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在这人欲横流、尔虞我诈的时代里,居然还有这样一批人,过着这样一种古朴淳厚的生活,这既使他感到惊奇,也让他有些欣慰了。山中的景色既已令人神往,山中的居民更让人感到古朴亲切,作者真想与他们卜居为邻,逍遥世外了。虽无一字道破,而钦羡之意颇露,“相招”之意暗含。
史称帛道猷“性率素,好丘壑”,他所描写的这幅桃花源式的山中图画,显然融入了他浓厚的主观情思,表现着自己超脱红尘、宁静淡泊的志趣。诗歌几乎全由景物描写构成,形象鲜明,意境宁静深幽,和那些抽象说理的佛理诗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