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舍利诗


南朝·梁·萧詧

释迦称散体,多宝号金驱。

白玉诚非比,黄金良莫逾。

变见绝言象,端异乃冥符。

灵知虽隐显,妙色岂荣枯?

唯当千劫后,方成无价珠。

这是一首典型的宣佛诗。舍利即佛骨,是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此诗表面上看是写佛骨千劫后成无价之珠,非白玉黄金可比,实际上则是宣扬佛法无边,无处不在,世间生生死死,无不在佛的普照之下。从而教导人们礼佛拜佛方可超脱苦海,自得佛性。

就诗而言,它既没有形象性的描绘,亦没有玄深的佛理阐释,不过是说佛虽谢世,但佛法恒存,“灵知虽隐”,而“妙色”不枯。在佛家看来,佛骨即是佛的体现,法的象征,迎舍利如同迎佛。诗中对佛舍利的礼赞自然就是对佛和佛法的礼赞。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种虔诚的亲佛诗。

不过,我们还应看到它在宣扬佛法时,不是以恐怖的恶道地狱相恐吓,也没有用天花乱坠的佛国天境作诱引,而是以虔诚的态度,忠心的礼赞表现对佛的崇敬。这是一种宗教徒式的感情。艺术上同玄言诗一样“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毫无价值可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