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齐·祖珽
昔日驱驷马,谒帝长杨宫。
旌悬白云外,骑猎红尘中。
今来向漳浦,素盖转悲风。
荣华与歌笑,万事尽成空。
祖珽,北齐人,今存诗三首,诗风质朴自然,绝少南朝诗歌轻艳浮靡之气。《挽歌》本出自田横门下,是其门人为悼念田横而唱。这首诗是作者的自挽之词。全诗通过对人生追逐世利物华最终不过是荣华难驻、万事尽空的嗟叹,阐释了佛教诸行无常、一切皆空的思想和人生观。
佛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而是流转无常,变动不居的;现实人生也是如此,既没有自我主宰,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无我)。若一味执著世间万物,结果犹如水中捞月,难得实相,必然陷入无限的痛苦。祖珽生活在朝政日益更迭的南北朝时期,现实的纷乱复杂使他认识到人生的无常,自然用佛家之说来解脱自我的苦恼。此诗正是他这方面思想情趣的反映。
诗用追忆的方式叙说自己一生的人生体验。前四句为追忆之词,写昔日心性不明之时,迷执世利,追驱物华。长杨宫,汉代行宫名,此处代指朝廷或仕途。红尘,飞扬的尘土。四句诗平实形象,刻画了一个萦萦荣利,汲汲富贵的官场中自鸣得意者的形象,客观描绘之中透露着浓重的沾沾自喜的心理情绪。
然而,这种驰骋仕途,荣华已极的生活真是人生的实相吗?随着时间的流失,年华的殆尽,如今看来那不过是过眼烟云,镜花水月,一切都将成为虚幻和空无,这怎不让人感慨和悲凉?所以,后四句笔锋一转进行议论,发出了“荣华与歌笑,万事尽成空”的喟叹。
这首诗融佛理于生活感受之中,演佛理而不抽象,说人生而饱含悲情,处处表现出对人生的苦楚的反思。同时我们亦可发现,诗中尽管把人生一切归之于“空”,但对世间荣华的迷恋之情隐隐可见。解脱中杂有迷恋,迷恋中追求着超脱。全诗风格朴质沉郁,叙事说理形象生动,议中有情,叙中有悲,很能体现早期文人士大夫接受佛理时难以彻理而达性的矛盾心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