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苦诗


北朝·周·释亡名

生苦

可患身为患,生将忧共生。

心神恒独苦,宠辱横相惊。

朝光非久照,夜烛几时明。

终成一聚土,强觅千年名。

老苦

少日欣日益,老至苦年侵。

红颜既罢艳,白发宁久吟。

阶庭唯仰杖,朝府不胜簪。

甘肥与妖丽,徒有壮时心。

病苦

拔剑平四海,横戈却万夫。

一朝床枕上,回转仰人扶。

壮色随机减,呻吟与痛俱。

绮罗虽满目,愁眉独向隅。

死苦

可惜凌云气,忽随朝露终。

长辞白日下,独入黄泉中。

池台既己没,坟陇向应空。

唯当松柏里,千年恒劲风。

爱离

谁忍心中爱,分为别后思。

几时相握手,呜噎不能辞。

虽言万里隔,犹有望还期。

如何九泉下,更无相见时。

“苦”是佛教基本义理“四圣谛”之一。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变动不居,流迁不息的,广宇悠宙,不外苦集之场,众生不能自我主宰,又为无常所逼不能自主,因此没有安乐,只有痛苦。佛教关于苦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是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释亡名的《五苦诗》即是对佛教这一基本义理的形象化的展示。他从人的自然生理现象出发,结合人生实际和生活情感体验阐释了佛家一切皆苦的人生观。

在这组诗中他把人生自然现象做为一个系统进行观照,以昔日的凌云雄气同今日的苍老罢艳相比衬,以生活的物华豪侈和生命的短促无常相对比,以反观的思维定式揭示人生即苦,生活即苦。形象地阐释了人生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瞬间,富利物华则是身外之物,事事难求,欲欲难弥,真实的人生应是苦煎苦熬,苦海无边。这组诗以平实无华的语言,饱含感情的笔墨,沉郁苍老的格调描绘了人生的苦楚酸辛,首首相联,生生尽苦,可谓一曲人生的雄壮的悲歌。

另外,此组诗虽是宣佛理诗,但语言形象,比喻生动,增加了诗的可读性。如形容人生无常是“朝光非久照,夜烛几时明”;写人面对世欲物利而所求不得时,“绮罗虽满目,愁眉独向隅”等。寓佛理于形象描绘中,勾画了人生皆苦的形象图,展现了人生凄凉的心态。

《五苦诗》虽出自沙门释人之手,但他并没有遁入四大皆空的境地。诗旨在于宣扬人生皆苦,而诗的深处无处不能体味到他对世情的依恋,流动在其中的那股潜流正是所求不得,欲罢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凄苦和悲哀,从而增加了诗的抒情成份。“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使全诗具有一种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可以说这既是一组宣扬佛理的诗,也是一组叹人生的诗,是一组宗教文学的佳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