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魏·达摩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劝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这首诗偈选自《景德传灯录》卷三。据《景德传灯录》记载,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心法于慧可后,迁居禹门千圣寺。太守杨街之恳请达摩“开示宗旨”,达摩即以此偈示之。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劝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前四句偈语根据佛家中道观立论,认为禅者须“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景德传灯录》卷三)才能真正获得解脱。就善恶而言,佛门自然讲求扬善除恶,但此偈讲“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劝善而勤措”,一方面是从佛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发,普度众生,自然也会去感化那些作恶之人。如六祖慧能大师感化前来追赶他的道明禅师就是这样的。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五祖传法于慧能后曰:“昔达摩初至,人未知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所谓授衣之命如悬丝也。”六祖得到法衣后,潜往南方,道明与数十人一道追赶六祖至大庾岭,要加害六祖抢走法衣,后受六祖点化而悟。另一方面,禅宗讲求明性见佛,“造寺写经度僧”诸般善事并不是功德,禅宗所谓功德则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景德传灯录》卷三)并不是“勤措”——苦苦修行能得到的。由此推之,禅宗对于“愚悟”,亦不能偏执一方,禅家讲“无迷无悟”,实即不能舍智近愚、也不能抛迷就悟的最好说明。显然,这与老庄追求的“大智若愚”有着本质的差别。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这四句是对觉悟者的概念界定。也就是说,禅宗所谓祖师,俱为明悟佛法心印之人。禅者既以“我身是佛,何更外求”为宗旨,自然持无凡无圣之论,一悟众生即佛,不悟佛即众生。这就为众生之超度广开方便之门,使众生知道:“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景德传灯录》卷五)成为超脱一切烦恼的佛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