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郑颋
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
郑颋,法名智命,隋末仕王世充为御史大夫,李世民围城时乞为浮图。世充恶而杀之,临刑时郑颋作此诗,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幻”,无而忽有谓之幻,有而忽无亦谓之幻。“幻生还幻灭”,是佛教世界观的核心思想之一。《维摩经·方便品》僧肇注曰:“夫万事万形,皆四大成,在外则为土木山河,在内则为四肢百体,聚而为生,散而为死。”“四大”即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万物生,四大因缘离散而万物灭。除了四大因缘的聚合离散之外,万物何在?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说“幻生还幻灭”。而世上“幻生幻灭”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人的形体了。《大智度论》五十五曰:“众生如幻,听法者亦如幻。”众生的形体原本皆无,假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四大离散,又归于虚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曰:“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法门名义集》曰:“四大,地水火风是也,和合成身,地者骨肉形体也,水者血髓润也,火者温暖也,风者也入息也。”稍后于郑颋的唐初佛教诗人王梵志也说:“有此幻身来,寻思不自识。言从四大生,别有一种贼。”这些都说明人的生灭是四大因缘的和合离散而生生灭灭的。所以诗人说:“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人身既为大幻,根本就是虚无不实的,那么当然也就无人可求了。“安心自有处”,“安心”,即心期待于某一点,而安住于此,确定不动谓之安心。佛教各派对“安心”各有不同的解释。禅宗以为“不可得”为安心之处,菩提达摩对二祖慧可说:“将汝心来。”慧可曰:“无心可将。”达摩曰:“为汝安心竟。”天台宗以真、假、中三谛为安心之处。净土宗以厌欣之心为总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为别安心。郑颋所谓的“安心自有处”,可能指禅宗的“不可得”为安心处。佛教以为有求皆苦,无求则安。既知“不可得”,不再有所追求,自心便也安定不动了。所以诗人说:“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人身虚幻,己身亦虚幻,尘世之上,根本没有真实存在的“人”(一说“人”即“仁”),还有什么人可求呢?求人既不可得,也就用不着再想求人的事情了,故此自己的一颗心也便安定不动,不再产生求人的妄念,以无心为最高境界,以不变随缘的态度去从容地面对一切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