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梵志
世人重金玉,余希衣内珍。
细细辞名利,渐渐远嚣尘。
贪痴日日灭,智境朝朝新。
语你世上汉,阿堵是良田。
王梵志这首诗讲自己重视佛道和如何修习佛道,佛教义理的味道十分浓厚。
“世人重金玉,余希衣内珍。”看重金钱珠宝,唯利是图是一般世俗之见,即不懂得成就神圣佛道的芸芸众生之见。而诗人则不然,他最重视的不是金玉,而是“衣内珍”。所谓“衣内珍”,就是佛经中所说的“衣中珠”,也即人自身所具的佛性。王梵志与一般凡夫俗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是一个觉悟者,他深深懂得万法皆空,惟有佛性才是最为真实、最可珍贵的东西。
大乘佛教以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一般世俗之人所以不能成就神圣的佛道,在于为贪、嗔、痴“三毒”迷住了心窍,因而不去修习培养自身的佛性,使之不断增长,最后成就善果。而梵志这位觉悟者则不然,“细细辞名利,渐渐远嚣尘。贪痴日日灭,智境朝朝新”。“细细”就是认真仔细。认真仔细地辞去名利等贪欲之念,渐渐远离喧闹纷诤的污浊尘世,这样“三毒”就会一天天地减少,光明智慧之境便会一天天地发展起来。这就是佛性的逐渐培养过程。
“语你世上人,阿堵是良田。”“阿堵”即这个的意思。“良田”即“良福田”。佛教认为行善崇法,可获福果,故称行善崇法的行为叫“良福田”。《华严经》说:“法身多门现十方,常为多门现福田。”说的正是这个意思。“阿堵是良田”,联系上文便知诗人所说的“良福田”,就是抛弃名利思想,除去贪欲、嗔怒和愚痴之心,远离纷诤斗讼的尘世,使光明智慧之心日渐增长。佛法的修习并没有什么奥妙之处,只要如此修行即可,这就是成就佛道的无上福田啊!王梵志还有一首《多缘饶烦恼》,与此类似,录之以供参考:“多缘饶烦恼,省事得心安。若能绝妄想,果成坚固林。舍邪归六趣,毕竟去贪嗔。无尘复无垢,何虑不成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