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梵志
若能无著即如来,身中宝藏自然开。
一切生死皆消灭,判不更畏受胞胎。
悟时刹那不移虑,父子相见付珍财。
众魔外道皆宾伏,诸天空中唱善哉。
可以说王梵志这首诗,是高度概括的佛道修习要领。
“若能无著即如来,身中宝藏自然开。”佛经三藏十二部教,经卷浩如烟海。王梵志这里以诗的语言极为精练地把它概括为两个字“无著”。“无著”就是对事物无执著爱憎之心,也叫做解脱。这可谓深得佛道之要。一般说来,从小乘部派到大乘部派,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般若》的淡空扫相,《涅槃》的示真显性,以及《坛经》的“明心见性”等等,目的都在于除去众生心中对尘世万物的种种执著与爱憎。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成佛问题上可以说是来得最为简捷痛快的,它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么,如何可以见性呢?就是顿悟。怎么叫顿悟?顿悟就是在平常生活中,由于某事某物的诱发,启动心机,一下子明白了万法皆空、去掉了执著之心,显露出自身成佛的真性。这就是顿悟。禅宗六祖慧能那首著名的偈颂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及《坛经》中反复讲述的“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于诸境上心不染”等等,其实都是在讲“无著”二字。佛法之难修,难就难在“无著”二字上。而一旦真的能对万法“无著”无染,那么身中的“宝藏”即佛性,就会随着执著迷妄的除去,而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光明圆满,自由快乐。这就是成就了佛道,这便是见到了如来佛祖。可见修习佛道也并不难为,“无著”二字便是关键。
“一切生死皆消灭,判不更畏受胞胎。”这两句形容成佛后自然达到的境界。成佛就是涅槃,涅槃境界就是不生不灭,超脱生死苦海,永不再入六道轮回之中。所以说是“一切生死皆消灭,判不更畏受胞胎”。“判”就是必然,一定的意思。
“悟时刹那不移虑,父子相见付珍财。”二句意谓成佛之后可以完全掌握如来所说的一切珍贵的佛法。“父子相见付珍财”,是用佛经中穷子接受父亲的巨财突然暴富的典故,形容成佛之后一下子从如来那里学得一切佛法的宝藏。
“众魔外道皆宾伏,诸天空中唱善哉。”这两句讲的仍是“无著”之后成佛的美好结果,干扰佛法的众魔投降,九十六种外道皆归顺于佛教,连众天神也在天空中发出赞叹歌唱之声。而这些美好结果的得来,其关键的关键就在于作到了“无著”二字。可见,佛法的修习并不复杂,亦可见佛法的修习,“无著”二字是多么的关系重大。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此诗乃王梵志的一首修道要领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