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弁彼鸒斯,
归飞提提。
民莫不穀,
我独于罹。
何辜于天,
我罪伊何?
心之忧矣,
云如之何?
(斯、提,之部。罹、何,歌部。)
踧踧周道,
鞫为茂草。
我心忧伤,
惄焉如。(韩
作疛。)
假寐永叹,(韩假作寤。)
维忧用老。(韩维作唯。鲁
心之忧矣,维作惟。)
疢如疾首。
(道、草、、老、忧、首,幽部。)
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
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
不离于里。
天之生我,
我辰安在?
(梓、止、母、里、在,之部。)
菀彼柳斯,
鸣蜩嘒嘒。
有漼者渊,
萑苇淠淠。(鲁萑作莞。韩
譬彼舟流,作萑。)
不知所届!(鲁届作艐。)
心之忧矣!
不遑假寐。
(嘒、淠、届、寐,脂微通韵。)
鹿斯之奔,
维足伎伎。
雉之朝雊,
尚求其雌。
譬彼坏木,(鲁坏作瘣。)
疾用无枝。
心之忧矣,
宁莫之知!
(伎、雌、枝、知,之部。)
相彼投兔,
尚或先之。
行有死人,
尚或墐之。(齐、韩墐作
君子秉心,殣。)
维其忍之。
心之忧矣,
涕既陨之!
(先、墐、忍、陨,文部。)
君子信谗,
如或酬之。
君子不惠,
不舒究之。
伐木掎矣,
析薪扡矣。
舍彼有罪,
予之佗矣!
(酬、究,幽部。掎、扡、佗,歌部。)
莫高匪山,
莫浚匪泉。
君子无易由言,
耳属于垣。
无逝我梁,
无发我笱。
我躬不阅,
遑恤我后!
(山、泉、言、垣,寒部。笱、后,侯部。)
【译文】:
那些欢快的鸟儿,成群结伴地飞回窝巢。人们莫不好好地生活,我却偏偏落在苦难之中。我有什么得罪于上天,我的罪过是什么呢?心中忧伤啊,叫我如何是好!
平坦的周京大道呀,已长满了荒草。我的心忧伤啊,好像有东西在捣我的心,和衣卧睡长叹不息,忧愁使人易见衰老。心里忧愁啊,痛心而疾首。
宅前的桑梓树,父母所栽,必定要敬重。谁不仰仗父亲,谁不依靠母亲?而今自己却像不附着皮的毛,又像不被裹在裘内的里。老天生下我呀,好运到何处寻找?
茂郁的柳树丛呀,蝉儿怡然自乐地鸣叫。深深的潭水呀,芦苇长得茂密。就像那漂荡不定的小舟,不知它要漂荡到何方。心中忧伤啊,难以入睡。
鹿儿奔跑,顾恋其群;野鸡鸣叫,求其配偶。就像那病枯的树木,枝叶不再生长。心中忧伤啊,没人知晓。
瞧那被网捕住的兔子,或许有人会放走它。倒在路上的死人,或许还有人埋掉他。君子的存心,何等残忍啊。心中忧伤啊,眼泪滚滚地流。
君子听信谗言,就像接受敬酒一样。君子不给人恩惠,不能考察是非曲直。砍伐大树时,要拴住绳子;劈开柴薪,要顺着纹理。放过进谗的人,却把罪名加给我!
不高就不是山,不深就不是泉。君子不要轻易言谈,小心墙那边有耳。不要搬动我的鱼梁,不要拨开我的鱼篓。而今我连自己都难以保全,哪还顾得上以后的事情呢!
【评介】:
《小弁》八章,章八句。关于此诗的主旨和作者说法不一。《毛诗序》曰:“《小弁》刺幽王也,大子之傅作焉。”朱熹曰:“幽王娶于申,生大子宜臼。后得褒姒而惑之,生子伯服。信其谗,黜申后,逐宜臼,而宜臼作此诗以自怨也。”另一说法认为此诗为周宣王大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尹吉甫娶后妻,生子曰伯邦。伯邦谮伯奇于吉甫,伯奇被逐于野。魏源即曰:“《小弁》,尹吉甫之子伯奇被放而作也。”王先谦亦赞成此说。今人多认为:上述旧说,都起于汉代,显然为汉儒据诗比附,在先秦典籍中均不见有记载,故其可靠性也就大成问题。关于诗的主旨多赞同为周王朝时一个贵族子弟因其父听信谗言被逐出家门,流落在外,作此诗表达内心的愤怨。
首章,诗人侧重表述自己无罪被逐的忧伤心情。“弁彼斯,归飞提提”一句是起兴,引出“民莫不穀,我独于罹”的感伤。“榖”,善的意思;“罹”,忧愁、苦难。这两句诗造成强烈的对比反差:以鸟儿成群结伴飞归巢穴的欢快场面,反衬诗人孤单凄冷、流落在外的忧伤痛苦,给人心灵以强烈震动。故诗人仰天责问:“何辜于天,我罪伊何?”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怨愤之情。第二章,诗人表达被逐离家、蹒跚于道上触景生情的感伤和其忧心如焚的心情。这一章,诗人连用“忧”字,反复诉说,陈述“忧伤已极”的痛苦。三个“忧”字,曲尽其妙,故钟惺赞曰:“古今说忧,尽此数语,非身历不知,只维忧用老一句,何等深沉!”第三章,诗人道出自己本来孝敬父母却失欢于父母之爱的不幸。在无可奈何情况下,诗人禁不住发出了“天之生我,我辰安在”的责问。第四、第五章,诗人以“鸣蜩依柳”、“萑苇依渊”起兴,以“舟流无届”、“鹿奔觅群”、“雉雊求雌”和“坏木无枝”作比,诉说失亲无家的痛苦。第六章,诗人以“投兔先之”、“路毙墐之”对比,反衬其父之残忍无情。第七章,诗人责怪其父“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埋怨其父曲直不辨,偏信谗言,造成冤屈。末章,诗人于痛定思痛后,冷静思索:“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即要谨言慎行,全身远祸。但“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四句,也沉痛地表达了前途渺茫无望之痛苦。孙
就此评曰:“说诗最苦切,真出于中心之恻但,语语割肠裂肝,此所谓情来之调。”
总之,全诗情文并茂,曲折动人,比兴手法纯熟而贴切,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怨伤感”的情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