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无用身


唐·王梵志

自有无用身,观他有用体。

子细好推寻,论时几许騃。

佛性五荫中,眼看心不解。

终日求有为,屈屈向他礼。

这首诗旨在批评世人在成佛问题上只知向外寻求,不知佛在自身,一悟顿了的糊涂认识,从而说明即心是佛,即身是佛的道理。

“自有无用身,观他有用体。子细好推寻,论时几许騃。”诗人首先举出一般世人在佛与众生关系上的看法:以为自有之身是无用之身,不能成佛;而佛身乃是有无量功德的光明之体,可以照亮众生成佛的道路。诗人以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仔细地好好推究探寻一番,世人说出这种话来是十分愚痴昏昧的。“騃”就是愚痴、糊涂的意思。

为什么说世人上述看法十分糊涂、愚痴呢?诗的中间两句作了回答:“佛性五荫中,眼看心不解。”“五荫”即佛经中所说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荫集合起来就形成了人身。而我国佛教自晋宋以后,特别是禅宗的出现,更是认为一切众生,包括一切含生之类,甚至包括砖石瓦砾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佛门先德大师有两句名言:“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是这一思想的最形象的表现。而且禅宗还以为,众生虽然具有佛性,而要成佛,唯一的而且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悟道”,明心见性,顿悟而成就佛道。正因为顿悟之后便可成佛,所以禅宗不但反对繁琐的经典教义,而且反对礼佛、坐禅,甚至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也无大妨碍,只要自心开悟,仍然可以成佛。

“终日求有为,屈屈向他礼。”这两句诗由上顺势说下,指出由于一般人不明白上述的道理,不知道佛性即在五荫(即五蕴)合成的自身之中,眼睁睁地看着而不理解,因而不努力修证,不力求内心开悟,见性成佛,反而终日仅仅只是做一些功德善行,屈身向佛烧香敬礼。这真是太糊涂,太愚昧了。《景德传灯录》所载傅大士《心王铭》说:“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傅大士此铭,与王梵志这首诗讲的正是同一个意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