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彼洛矣


【原文】:

瞻彼洛矣,

维水泱泱。

君子至止,

福禄如茨。

有奭,(鲁奭作赩。)

以作六师。

(矣、止、茨、师,之部。)

瞻彼洛矣,

维水泱泱。

君子至止,

鞞琫有珌。

君子万年,

保其家室。

(矣、之、珌、室,之部。)

瞻彼洛矣,

维水泱泱。

君子至止,

福禄既同。

君子万年,

保其家邦。

(矣、止,之部。同、邦,东部。)

【译文】:

看那边的洛水呀,是多么的深广。天子驾车来到这里,福禄深厚犹如茅草屋脊多层高积。那染制的蔽膝红光闪闪,使六军奋起振作。

看那边的洛水呀,是多么的深广。天子驾车来到这里,美玉装饰的刀鞘是多么美丽。天子万寿无疆,永保他的家园。

看那边的洛水呀,是多么的深广。天子驾车来到这里,福禄并至,君臣同庆。天子万寿无疆,永保他的家邦。

【评介】: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关于诗之主旨,《毛诗序》认为:“《瞻彼洛矣》,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罚恶焉。”寻绎诗意,全然无“刺幽王”之语言,亦无“赏善罚恶”之内容,硬性将其纳入“变雅”之有色眼眶内,这委实是削足适履、胶柱鼓瑟之举。朱熹《诗集传》云:“此天子会诸侯于东都以讲武事,而诸侯美天子之诗。言天子至此洛水之上,检阅六军之诗。”就诗寻义,其说近是,后人多主此说。如高亨《诗经今注》说:“这是为‘君子’祝福的诗。所谓‘君子’,似是周王。他带兵出征,到洛水一带。”陈子展《诗经直解》、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亦基本相同。不过有一点是需辨明的,那就是“洛水”之“洛”,究竟是指今河南省的洛水(即“伊洛”),还是指今陕西省的洛水(即“渭洛”)?据清段玉裁考证,在曹魏黄初之前,雍州渭洛作“洛”,豫州伊雒作“雒”,绝无混淆,黄初之后,“洛”与“雒”二字才混淆了(见《伊雒字古不作洛考》,载《经韵楼集》卷一)。据此,本诗当作于西周末年,洛水即今陕西省境内的渭水支流洛水,在周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之北。

三章诗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章赞美周王率领六师出征,于渭洛讲武事时威武雄壮的形象。在那无限深广,一片汪洋的洛水旁,只见周王身着戎装,皮制的蔽膝在阳光下红艳闪亮,他正威风凛凛地指挥着六师(六师:即六军)。《周礼·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谷梁传》:“古者天子六师,是六师即六军也。”此当为实写军容之盛。二、三两章,祝愿天子永远保有家邦。在“君子万年,保其家室”、“君子万年,保其家邦”的反复咏唱中,体现了六军将士们的美好心愿。

此诗虽属“雅”诗,但在表现手法上却与“风”诗颇为相似。首先是善用比兴,制造气氛。每章首二句均以“瞻彼洛矣,维水泱泱”起兴,既有点明地点的作用,又含有比喻的意味。清代学者陈奂《诗毛氏传疏》云:“以洛水之盛,兴出军之众。”洛水那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气势,多么像千军万马之“六师”在奋勇前进啊。深广浩大的洛水,不仅为周王指挥“六师”提供了阔大雄壮的背景,而且氤氲了“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宏伟气氛,起到了烘染、联想和暗示的艺术作用。

其次是重章复沓,加强主旨。除了每章开头的比兴相同外,还反复歌咏“君子至止”的神威,以及“六师”将士们“君子万年,保其家室”、“保其家邦”的美好祝辞,这样就把对周王的赞美与祝愿主旨凸现了出来,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度。

其三,是集中描写,衬托有力。此诗主要是对周王的赞美与祝愿,在集中描写周王时,诗人只字未提他的音容笑貌和高强武艺等,而仅仅是对其服饰和佩剑进行了刻画,突出它们的华贵和美丽,让人们从中去想象周王御军的威严形象。如此描写,收到了用笔简括而衬托有力的艺术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