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梵志
心本无双无只,深难到底渊洪。
无来无去不住,犹如法性虚空。
复能生出诸法,不迟不疾融融。
幸愿诸人思忖,自然法性通同。
此诗主要是讲一个“心”字。其实,佛教经典汗牛充栋,三藏十二分教,其内容一言以蔽之讲的也是一个“心”字。学佛者若能将“心”处理得妥妥帖帖,成就无尚佛道也就不用发愁了。梵志此诗便是教人如何去看待“心”的。
那么,对于“心”应如何看待呢?首先“心”如又广又深的洪渊,其深难测。“无双无只”意思就是虚幻不定,好似深广的洪渊一样难以测知。这是“心”不同于一般其它事物的一个特点。
其次,“心”虽虚幻难测,亦可修得佛道。“无来无去不住,犹如法性虚空”,就是经过认真修炼之后得道成佛之心。佛教所谓的佛心,其特点是无来无去,亦不住著。《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肇论》所谓“圣人之心,住无所住”;六祖《坛经》所说的“我此法门,无住为本”等等,讲的都是佛心,是佛徒追求的修炼的最高境界。佛心的特点是“空寂”,就好像法性那样本来空寂。“法性”也叫“真如”、“实相”、“本无”、“性空”等等,这些都是同一个概念。那么,法性为何本来空寂呢?因为万法不能自生,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相离则灭。既然缘会而万法生,缘离而万法灭,故而万法虽有而其性常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万法性空乃万法之本性,故谓之“法性”,也叫万法实相(即万法的本来面目)。而实相自无,不待推论而得其无,故法性“本无”。佛徒修炼心法,得到佛道,其心恰恰正像万法之本性空无寂静一样。这是“心”的又一特点。《传灯录》卷八说“无来无去兼无住,了却本来自性空”,讲的正是这个意思。
第三,“心”的另一个特点是“能生诸法”。“诸法”指各种客观事物。“能生诸法”之心,乃凡夫之心。《坛经》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法心生,正是讲“心”的另一作用。而能生万法之心,便是凡夫之心。慧能所说的“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前念迷即凡”,这种“念”,便是凡夫的心中之念。
正因为“心”性有如此的不同之处,特别是“心”有可圣可凡,虚幻莫测的特性,这就要求每一位修习佛法者应当经常“思忖”,修炼自心,使其逐渐达于“无来无去不住”,“自然法性通同”的境界。“法性通同”,就是法性贯通,就是让“心”领悟法性本空,达到超凡入圣,成佛成圣的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