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终朝采绿,(鲁绿作菉。)
不盈一匊。
予发曲局,
薄言归沐。
(绿、局、沐,幽部。)
终朝采蓝,
不盈一襜。
五日为期,
六日不詹。
(蓝、襜、詹,谈部。)
之子于狩,
言其弓。
之子于钓,
言纶之绳。
(弓、绳,蒸部。)
其钓维何?
维鲂及。
维鲂及,
薄言观者。(韩观作睹。)
(、者,鱼部。)
【译文】:
整个早上都在采摘染绿的荩草,还是采不满一捧。我的头发已卷曲蓬乱了,还是赶快回去梳洗一下吧。
整个早上都在采摘染青的蓝草,还是采不满一围襟。原来说好是五天之内回家的,可如今已经六天了还不见人影。
我那人如果去打猎,我就为他套好弓箭。我那人如果去钓鱼,我就陪他整理好钓丝。
他钓的是什么?呀,既有鳊鱼又有鲢鱼。既有鳊鱼又有鲢鱼,看啊,我在他身边多开心。
【评介】: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毛诗序》云:“《采绿》,刺怨旷也。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郑《笺》阐析道:“怨旷者,君子行役过时之所由也。而刺之者,讥其不但忧思而已,欲从君子于外,非礼也。”所谓“怨旷”,简言之,即“旷夫怨女”也,丈夫旷日持久地为统治者服役,有家无回,而家中之妻自然要受相思煎熬而生怨恨之情。此种情况,理当同情,何“刺”之有?《毛诗序》能看到诗中“怨旷”之内容,这是对的,但概之以“刺”,就不尽情理而大错特错了。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妇人思其君子”之诗,庶合诗意。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较为清楚:“幽王之时,政烦赋重,征夫久劳于外,逾时不归,故其室思之如此。……虽无一语及王政,而王政之苦于民者自见诸言外,故曰刺。”高亨《诗经今注》之分析更为鞭辟入里,甚得要领。他说:“诗的主人是个妇人,写她殷切地怀念外出的丈夫,并设想在丈夫回来要打猎钓鱼时替他整理工具,陪他钓鱼,反映了她对丈夫真挚的爱。”玩索诗意,确是如此。
首二章写思妇盼夫,无意采摘“绿”、“蓝”之草。第一章开头二句,以赋法直陈思妇采绿情景:“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整个早晨,表明采摘时间之长。匊:古“掬”字。此二句正是利用采绿时间之长与数量之少的极大反差,十分逼真、准确而传神般地写出了思妇如痴如醉的相思情态。这与《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一样,其表现手法都是相通的。就在这位思妇似采非采、非采又采的情状中,蓦然间,她似乎又想到了丈夫也许今天就能回家。再一看,自己的头发却是如此的卷曲蓬乱(“予发曲局”),如果让丈夫看见这模样,那该是多么不好意思啊。于是她就想到要赶快回家梳洗打扮一番(“薄言归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来迎接丈夫的归来。这位思妇何以“予发曲局”呢?一言以蔽之,思夫也。古语云:“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一》引),女子都是喜欢为那些爱自己的男人打扮的。既然爱自己的人不在身边了,打扮得再漂亮又有何用?这种心态,在《卫风·伯兮》中的那位思妇身上表现得更为明白:“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建安诗人徐干在《室思诗》中对那位思妇也有同样精彩的描写:“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这些都是写女子无意于打扮自己,从中体现出对丈夫的执著而强烈的爱。第二章写思妇在“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蓝”:草名,可以染青。“襜”:衣前襟。)的同时,又想到了原来丈夫说好了五天之内回家的,怎么今天已是第六天了还不见一丝人影儿呢?“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二句,正好交代了思妇“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缘由。由此二句,我们仿佛听到了思妇嗔怪丈夫如期不归的窃窃私语,又仿佛看见思妇那屈指数日的焦灼神态,语朴情深,耐人寻味。
望眼欲穿,丈夫未回,但这位思妇仍然呆呆地望着,痴痴地想着,就这样望着、想着,时儿抬头望一阵,时儿低头想一阵,在望与想的频率交换中,她忽然想象出丈夫回来后两人欢愉的情景来。这就是三、四两章描写的内容。他的丈夫去打猎,她就为他装好弓箭;去钓鱼,就为他理钓线;钓着了鱼,就一起快快乐乐地观赏。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夫唱妇随的生活图景啊!然而它毕竟是想象而已,是一个幻想的世界。诗人越是将这个幻想世界写得美不胜收,那么,思妇的现实世界也就愈是苦不堪言,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是也。明代戴君恩曾评《卷耳》诗是“情中景,景中情,宛转关生,摹写曲至,故是古今闺思之祖”(《读风臆补》),以此论《采绿》之诗,不亦当乎?
此诗思想健康,感情真挚,重章复沓,虚实相生,语言自然,音韵和谐,具有《国风》民歌的本色,与《周南·卷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