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梵志
一生不作罪,又复非修福。
腾腾处俗间,游游觅衣食。
衣食才以足,不事凡荣饰。
此则是如来,何劳住西域。
这是一首宣扬禅宗所谓的不修之修,便是真修,便可成就如来无上正法的诗歌。言词简约而又明白易懂,易于领会。
一生之中既不造恶,又不造福,无思无虑地生活在世上,四处觅食流浪,也不追求一般世俗之人的华丽服饰和不朽荣誉。这就是如来,就是成就了如来的无上神圣的佛法,没有必要一定住在西域才能成佛。
瞧!这种修习佛法的办法,何其简便易行,毫无造作。而这正是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修习佛法的特点——无修之修。临济义玄禅师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这就是无修之修。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事便是修习佛法,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就连屙屎送尿,也都在佛法修习之列。王梵志这首诗所说的“不作恶”,“不修福”,无思无虑地生活在世间,著衣吃饭,不求荣誉和服饰的不朽与奢丽,则是以诗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同一思想。
这里,无修之修的关键在于“腾腾处俗间”。“腾腾”即无思无虑,也就是于一切事物上心不滞。心不滞于物,就是无心,就是无住,就是无情系。凡事只有无情系,才能真正除去贪嗔痴“三毒”,成就无上佛道。
无修之修的反面就是有修之修。有修之修属于有心的作为,也就是有为。“有为法”则是佛家所反对的世俗之法,即因缘和合而成,有生灭变化之法,最终将归于空无寂灭。《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我说即是空。”《坛经》也说:“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也是反对有为地修福,当然更疾恨有心造恶,祸害他人。
禅宗的这种无修之修,乃所谓真修,反对一切有意识的修行,更反对矫揉造作。正因为禅宗把平常心视为道心,著衣吃饭,屙屎送尿,也皆为佛法中事,这样禅宗便扫除了一切繁琐的佛教戒律和礼仪,甚至连佛教的经卷,最后连佛自身也给反对掉了。这种即心是佛,即心即如来、即西天的修行法门,使佛教的修行变得极其简便易行和富有号召力,因此唐宋以降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们还可看到它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