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梵志
若欲觅佛道,先观五荫好。
妙宝非外求,黑暗由心造。
善恶既不二,元来无大小。
设教显三乘,法门奇浩浩。
触目即安心,若个非珍宝。
明识生死因,努力自研考。
这是一篇佛法修习要领的歌诀。
“若欲觅佛道,先观五荫好。妙宝非外求,黑暗由心造。”“五荫”,指色、受、想、行、识,也叫五蕴。佛教以为众生之体是由五荫集合而成的。众生皆有佛性,故佛性在五荫中。因此觅佛道应“先观五荫好”。“妙宝”比喻佛法或佛性。“黑暗”,即烦恼,也叫无明。首四句是说:如果真的想寻求成佛之道,那就应该首先审慎地以智慧之心自我观照。佛性不能向外寻求,妨碍成佛的无明烦恼皆由众生的心生成。六祖慧能的《坛经》中有这么一段话:若欲成佛,“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性常起正见”。还说:“善知识,于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慧能这里十分强调成佛必须“内证”,也即“先观五荫好”。而“妙宝非外求”,讲的也是同一个意思。大乘佛教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以为众生皆有佛性,只因被贪欲、嗔恚、迷痴遮住了本心,真性(佛性)显现不出来,从而堕入生死苦海之中,产生种种烦恼(即无明)。由此可见无明皆众生之心所造成,所以,要想成佛关键之处在于除去无明,清去贪欲。而这一切,都须靠自我的心性修养来实现。佛家之所以十分强调内证的功夫,其原因就在于这个道理。
“善恶既不二,元来无大小。”这两句还是讲的“心”的作用。“善恶既不二”,是说无论善,无论恶,说到底都还是“心”之所生,是有为之法,是空相幻相,所以说“善恶既不二”,也不分大小。慧能说:“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坛经》)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既然明白了“心”的作用,那么也就容易把握佛家的核心思想了。“设教显三乘,法门奇浩浩。触目即安心,若个非珍宝”。“三乘”即小乘佛教,中乘佛教,大乘佛教,“三乘”也叫“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法门”,修持入道的门径。这四句是说佛教典籍尽管浩如烟海,分为三乘十二分教,修习佛法的门径也有多种多样,奇特繁多,但是这些法门用意只有一个,那就是教人目光所及之处,应该静心澄意,因此,每种法门都是十分宝贵的,都体现了佛教强调“内证”的核心思想。
“明识生死因,努力自研考。”“生死因”,即众生落入生死轮回之道的业因。“自研考”,自我研习、考究修习佛道的方法门径。佛教以为,众生轮入生死的恶道,皆因贪欲迷住了心窍。因而要想超出生死轮回,达于不生不死的成佛之境,就必须努力于自我心性的修证,灭去贪欲,除去遮掩自身佛性的雾障,使真性显现,达于佛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