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梵志
悟道虽一饷,旷大劫来因。
释迦登正觉,却礼发心人。
身本不离佛,佛本不离身。
迷心去处暗,明神即辨真。
这是一首咏唱佛家修悟佛道的诗,文字与道理都比较平浅。
“悟道虽一饷,旷大劫来因。”这二句讲的是“渐修”与“顿悟”的关系。我国佛教自晋宋之际的竺道生和谢灵运开始,便主张顿悟成佛之义;至梁武帝时达摩来华创立禅宗,直到慧能而发扬光大,更是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然而如何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呢?这就需要有一个“渐修”的过程,这里的“渐修”和一般意义上的不同。禅宗虽然倡导“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呵佛骂祖,废弃经典,但禅宗自有其所尊之经典,而且禅宗师徒间所参的“话头”、“机锋”,甚至拳打、脚踢,当头棒喝,实际上也是一种“渐修”。佛家渐修的功夫,一旦达到一定的程度,“顿悟”之境便自然会出现。“悟道虽一饷,旷大劫来因”。“旷”是久远的意思,“大劫”即“一大阿僧祇劫”,即极为长久的时间。“旷大劫”合在一起,极力形容时间的久远。这两句是说悟道虽然只是暂时的事情,但实际上是旷大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的结果。
“释迦登正觉,却礼发心人。”这两句是说“顿悟”虽需“渐修”,但即便是释迦牟尼这样的成佛者,对初发菩提(智慧)之心,立志求佛道者,同样也是遵敬礼遇的。“登正觉”即达到了大彻大悟的成佛境地。“发心人”即初发菩提之心、志求佛道的人。
“身本不离佛,佛本不离身。迷心去处暗,明神即辨真。”这四句意谓佛本不远,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心性迷妄即愚暗,心性明达即见真如佛道。顿悟成佛之义,是中国佛教的独特创造。从竺道生到禅宗诸派,一致主张一切含生之类,甚至草木瓦砾皆具佛性,皆可修炼成佛。“身本不离佛,佛本不离身”,即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之意。而作佛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开悟佛法。“迷心去处暗,明神即辨真”,是说心性迷惑,去处即暗,即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心性明达通脱了,即能见到真如佛性,顿悟成佛。这就是禅宗所说的众生迷即凡夫,众生悟即为佛。六祖慧能《坛经》云:“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其意与此诗之意正相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