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真可念


唐·王梵志

凡夫真可念,未达宿因缘。

漫将愁自缚,浪捉寸心悬。

任生不得生,求眠不得眠。

情中常切切,焦焦度百年。

这是一位通达佛法的佛教信徒,怜悯所谓愚迷众生的一首诗歌。

“凡夫”,梵语曰波罗,汉译凡夫,与圣者对称,意谓少断惑证理的人。《大威德陀罗尼经》云: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可念”即可怜。凡夫所以“可念”,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佛教的因果报应之理。依照因果报应之说,现实众生的一切现状诸如富贵贫贱,祸福顺逆,皆由前世所做所为的业因,即过去多生多世所做所为的宿因铸成的,因而也是根本不可改变的。正因为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凡夫对今生今世的一切不随心愿之处,不能乐天知命,安分守己,而是徒自忧心仲忡,操心悬念。进而“任生不得生,求眠不得眠。情中常切切,焦焦度百年”。也即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提心吊胆,忧心焦躁地了此一生。这难道不是很可怜吗?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以来,因果报应之说可谓深入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等。像王梵志这首赤裸裸地因果报应说教诗,当然是最为明显的例证,就连《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那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也还是由宿世因缘所决定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一遇倒霉之事,顺口便会发问“我前世作了什么孽?”不明前世自己有什么罪孽,正是对眼前不幸的痛苦的发泄。贾宝玉、林黛玉以及一般世俗之人,他们之所以在婚姻及不幸面前那么痛苦,那么百思不得其解,在诗人王梵志看来都是“未达宿因缘”的结果。如果一旦他们明白了佛教的这一神圣妙理,那他们就会乐天知命,随遇而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