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恚灭功德


唐·王梵志

嗔恚灭功德,如火燎豪毛。

百年修善业,一念恶能烧。

王梵志这首诗意在说明,修习佛法应除去嗔恚,灭掉恶念。

佛教以为“贪”、“嗔”、“痴”乃修习佛法的三大妨碍,佛经称之为“三毒”。“嗔”即愤怒。东晋郗超《奉法要》说,“外发为嗔,内结为恚”,合而称之即为“嗔恚”。修习佛法,积累功德,以至于涅槃成佛,“嗔恚”是极大的障碍,因而被视为毁灭功德的猛火,甚至被称为盗贼。《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说:“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又说:“劫功德贼,无过嗔恚。”隋人智也说:“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嗔恚灭功德,如火燎豪毛”两句诗,比喻极为贴切,古人即有“如火燎毛,殆无遗烬”的话。以火燎毛比喻嗔恚对佛法修习的危害之大,形象生动,妥帖自然。豪,即毫。

“百年修善业,一念恶能烧。”“一念恶”就是心中一闪恶念。“一念恶”说明所生恶念时间极为短暂。百年所修之善业,心中只要一闪恶念,善业便被全部毁灭。这里“百年”与“恶念”对比鲜明,惊人地表现出恶念对善业功德的极大破坏作用。《法苑珠林》说“千草万束,豆火能焚……一念恚火,便烧众功德”,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六波罗蜜经》亦说“无量劫中,修行诸善,……一念嗔火,烧灭无余”,也是说明嗔恚的危害之大。

总之,这首诗前两句用比喻,后二句用对比,形象生动,鲜明突出地昭示了除去嗔恚,灭掉恶念,培养慈悲喜乐之心,对于佛法的修习是大有益处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