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事总须弃


唐·王梵志

恶事总须弃,善事莫相违。

至意求妙法,必得见如来。

这是一首宣扬佛教多行善事、必得成佛思想的诗。

佛教主张众生内必修心性,以断除烦恼,达到精神解脱;外必行善事,多修功德,以获得来生的安乐之果。“恶事总须弃,善事莫相违”是用诗歌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这一思想。行善去恶,可以说是佛教创立以来的一贯思想。据佛经所言,释迦牟尼在世时便终生唯行善事,不做恶因。甚至在他此生以前的五百次投生中,皆奉行多做善事的信条,以至于见到将要饿死的老虎,便以身投下悬崖,让老虎吃下自己的血肉得以活命。见到快死的鸽子,便割下自己的肉让鸽子吃。正因为释迦牟尼生生世世总是只做善事,不行恶事,所以才最终得以成佛。

“至意求妙法,必得见如来。”“至意”就是以最大的诚意。“妙法”就是佛法。“见如来”就是成就佛道。这两句诗意谓众生若能诚心诚意奉行佛法,修善事积德行,那么当要离开尘世的时候,必定能飞升到佛国中去,见到如来。这里,见如来只是成佛的代名词,意思是说只要追求佛法的信心具足,经过长时期的行善弃恶,广修佛行,就一定能成佛。王梵志这种简明扼要的宣传,对修习佛法的善男信女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增强信心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