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此身意相


唐·王梵志

观此身意相,都由水火风。

有生皆有灭,有始皆有终。

气聚即为我,气散即成空。

一群怕死汉,何异叩头虫。

这是一首咏唱佛教生死观的诗歌。

道教追求长生不死,而佛教则认为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极大痛苦。解脱这些痛苦的方法,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成佛。只有达到成佛的境界,才能完全超出生死轮回,从而彻底解脱痛苦。正因为佛教希望最终超脱生死,所以能在生死问题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静,并能对生死问题作出带有朴素的唯物思想的解释。这首诗正表现了这一思想。

“观此身意相,都由水火风。”水、火、风即地、水、火、风,佛教称之为“四大”。佛教教义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四大这种常见的物质成份组成的。这样解释人体的构成,虽然有些粗糙,但却闪烁着朴素的唯物思想的光辉。

既然人的身体是由“四大”构成的,那就必然有个聚散问题,即由一个始与终的问题,也就是生与死的问题。四大聚合在一起,便是人生之始,四大离散开来,人便寿命告终。而这种聚散始终,即人的生死寂灭是人自身的意志所不可改变的,因而也就带有客观的性质。而这种生死的客观性同样体现了佛教在生死问题上朴素的唯物思想。

既然生死不由人的自身做主,那么人用主观情感来对待生死,贪生怕死、好生恶死,便是毫无意义的了。“一群怕死汉,何异叩头虫。”以“叩头虫”比喻“怕死汉”,是诗人对怕死汉的嘲讽与批评,同时也表现了佛家在生死问题上冷静、客观的态度。王梵志的另一首诗《玉髓长生术》,表现了同一思想,引录于此,以便互相参证:“玉髓长生术,金刚不坏身。俱伤生死苦,谁免涅槃因。精魂归寂灭,骨肉化灰尘。释老犹自去,何况迷愚人。”但是,任何一门宗教就其整体来说毕竟是唯心主义的,佛教中所包含的唯物成份并不能最终导向唯物主义,而只能为唯心主义所替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