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相非非相


唐·王梵志

非相非非相,无明无无明。

相逐妄中出,明从暗里生。

明通暗即尽,妄绝相还清。

能知寂灭乐,自然无色声。

王梵志这首诗阐发了佛教万法皆空,涅槃真实的道理,简练精辟,明白如话。

“非相非非相,无明无无明。”这两句用的实际上是大乘佛教的中观论。“相”指万事万物的形体相状。“明”指智慧。“无明”即“痴”,也指烦恼。这两句是说诸法,即世上万事万物,既没有相(非相),又不是没有相(即有相);众生有烦恼,又没有烦恼(即有智慧)。为何如此呢?依据佛教义理看来,诸法毕竟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所以不能说没有相,也就是“非非相”;但是从真如涅槃,绝去一切名相的角度看,因缘和合诸法所具有的假相并不真实。正因为假相不真,所以又叫“非相”。“非相非非相”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因而也是相对的。“无明无无明”也是相对而言的,众生执著于事物的假相,把它当成真实的存在,因而生出种种欲望,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这就是“无明”;相反,众生若明白假相不真的道理,智慧之心就会显露出来,这就是除去了“无明”(烦恼),也即“无无明”。因此“无无明”与“无明”也是相对而言的。

“相逐妄中出,明从暗里生。明通暗即尽,妄绝相还清。”这四句的意思紧承上面二句,“妄”即迷妄之心。众生因为心生迷妄,所以执著于种种虚假之相。《大乘义章》所谓“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与“相逐妄中出”讲的正是同一个意思。而明与无明,即烦恼与智慧相反相成。烦恼除去,便成智慧,佛经所说的菩提(智慧)与烦恼原本无二,也是这个意思。所以王梵志说“明从暗里生”。“明通暗即尽”是说内心光明通达了,无明暗昧当然也就不存在了。“妄绝相还清”,即迷妄断绝,原本执著的假相也就清除了。其说理的形式与上面相同。

“能知寂灭乐,自然无色声”。“寂灭”即涅槃的意思。“色声”即色、声、香、味、触、法人的六种感觉的简称,概指世上的万事万物。“涅槃”乃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佛经中以常、乐、我、静四字来颂赞之。永恒、快乐、无我、寂静,这就是所谓的“寂灭乐”。修习佛法者若能明白自己将要达到的涅槃寂灭的永恒快乐,那么就会自然而然不执著于尘世上的万事万物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