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元非有


唐·王梵志

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

如采水底月,似捉树头风。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

这首诗以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比喻,阐述了佛家关于人生的独特看法。我们知道不同的宗教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和真理论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的观点。就人生观而论,西方基督教认为人一生下来便有许许多多罪恶;终其一生若能求得上帝饶恕罪恶,怨家仇敌宽容罪恶便是莫大的幸福了。而佛教的人生观则以为,人生在世的一切遭逢无不是“苦”,且最终又都归于“空”无。就“空”字而论,佛经有多种多样的解释,轮回果报当然亦是“空”。这首诗正是从轮回果报的角度来讲人生空无的。

佛教以为,世上一切含生之类皆在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和地狱这六道之间生死轮回,这就是所谓的“六道轮回”。含生之类,所以在六道中由此道轮入彼道,作用全在于因果报应。前世、今世、来世,这三世中前世有怎样的所作所为(佛教谓之业),今世便得到相应的报应,前世的所作所为是因,今世所得的报应是果。而今世的所作所为,又成为来世所得果报的业因。这就是所谓的“三世两报”之说。众生就是这样在三世六道之中循环往复,没有休止。恶鬼做了善事,来生可以升入天界,或投生人间;天神作恶,来生则可能变为恶鬼或畜生,落入地狱受难。

可见“三世”、“六道”之中众生或在此或在彼,皆随“业”,即随所作所为的业因而轮番转变,永远没有休止。正因为如此,众生的身体,其影子固然原本即是空的,而其身体也是虚幻不实的。打个比喻来说,就像采摘水底的月亮,捕捉树梢的飘风一样,揽之不见入怀,寻找无可追踪。所以众生随着业因的报应,在三世与六道中来往轮回,转换不定,不正像梦幻一样空虚不实吗?

佛教由东汉传入我国后,轮回果报思想可以说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的精神意识之中。常常可以见到人们口头上讲“积福”、“造孽”,“来生变驴变马报答”等,这些都是轮回果报思想的表现。而王梵志这首诗,则是从众生在三世与六道中轮转不定这一角度,阐明了众生的存在乃空幻不实的观点,表现了佛教特殊的人生观。而众生如何去追求真实与永恒的存在呢?那就只有勤修佛道,达到常、乐、我、静的涅槃境界,只有这才是唯一真实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